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沈君
[导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唯一一门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等多方面内容结合的课程。
        沈君
        马鞍中心小学滨海校区  邮政编码:3120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唯一一门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等多方面内容结合的课程。科学课注重加强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和基础认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及逻辑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透彻的理解,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让知识在生活中有所体现。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前言:
        对于小学学生而言,科学课是一门启蒙性的课程,让其对科学现象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为有机统一体。由于科学活动课程的特殊性,生活化教学能够明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一、生活化理念对科学活动课的作用和意义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科学活动课是一门内容丰富、变化多样、注重实践过程的课程。小学学生如果在科学活动课中没有亲身参与、有效实践,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脱离教学进度,对于掌握新知识更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对其学习发展产生影响。教师将生活情景融入科学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拥有学习兴趣,乐于发掘生活中所存在的科学道理。教师深度挖掘教材,以教材为基准,运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通过这种新型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不断地切换自己的思维,自主思考,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能够顺利推进教学进度,学生也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拥有科学思维能力,为将来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抽象知识具体化,改善教学效果
        小学学生的科学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抽象概念和未经历过的事情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如果教师仅用语言讲解课本知识点,不用生活实例进行辅助教学,小学学生可能出现对知识理解仅限于表面,没有理解其中核心内容的问题,出现相同原理、不同表现形式的现象时难以辨别,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以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学习为例。教师如果仅用语言讲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明明能够看见光,却不明白它的相关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利用镜子、液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镜子将光线从教室外反射到教室内的黑板或墙体上形成光斑,或者用激光笔照射液体,展示光透过液体时的路径,能够直观地展示出课本上语言描述的内容。学生能够迅速理解文字内容与实际现象的关系,对所学知识有更好地掌握。
二、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基于校园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
        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挖掘可利用的素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小学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少,生活经验欠缺。

教师需要结合校园的具体情况,深度分析相关活动的可行性,并引导学生在校园中自行探究所学知识主题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中“植物”一课为例。课本中设计了“校园的树木”一课,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植物,记录下各种树木、小草、花卉的特点,尤其鼓励学生以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植物的叶的外形特点,以便后续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可以抓住校园生活的特点,寻找校园中可利用的素材,合理展开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发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立足家庭生活,拓宽生活化教学渠道
        家庭是学生度过时间最多的地方,科学教育脱离学生的家庭生活,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把握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关联,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所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教师还应当选取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并有所体会的事例,结合课本教案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以更加简单、直观的方式理解。
        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中“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家中以花生、绿豆、黄豆等为种子,通过水培的方式,自行进行植物的培育。这是一项周期性、持久的教学任务,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持续保持兴趣、周期性地对植物的盛装状况和特点进行记录,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对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及特点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生活学懂植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各时期的特点。
(三)融入社会生活,搭建实践平台
        科学教育不是理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的,它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建立起基本自然科学常识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课本中知识点的讲解,也要强调所学知识的应用。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成为大集体中的一份子。教师要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点不断运用,将科学作为日后生活工作的工具。
        例如,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环境和我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展开调研,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展现目的垃圾分类情况、垃圾回收再利用情况等;教师也可以安排在某一个周末,让学生对自己家庭的生活用水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再带领全班学生将记录结果进行分享和交流,最后统计得到普通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情况;对“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课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对目前环境保护措施、国际环保组织等有大致了解,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也促使学生在日后生活中自发地保护环境。
总结:
        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化思想,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运用实践等方面渗透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跳出课本知识的框架限制,在生活中体会、理解所学内容,在动手动脑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推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宝龙.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20,(6):104.
[2]李慧.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J].基础教育论坛,2020,(14):36-37.
[3]周桂红.浅谈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年轻人,2020,(6):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