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材施教思想下的课堂互动教学实践研究-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曹露露
[导读] 课堂互动是连接师生的桥梁,有层次地互动问答有利于教学进阶,高效能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展示学生多元智能,积极性的互动评价有利于渗透人格德育。
        曹露露
        上海市育群中学  上海  静安 200040
        摘  要:课堂互动是连接师生的桥梁,有层次地互动问答有利于教学进阶,高效能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展示学生多元智能,积极性的互动评价有利于渗透人格德育。本文结合“因材施教”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进阶策略,将“教书”与“育人”通过分层、分类、分步方式开展课堂互动,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品格,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课堂互动;学习进阶;多元智能;人格德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笔者在不同层次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因材施教“这一中国经典教育理念所包含的智慧性与创造力。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也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承认并尊重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点和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间发展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不平衡性,给予他们展示优势智能的机会,让学生们收获知识的同时,展示多元智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健全人格,这是当下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和探索践行的。课堂互动作为课堂中最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好的课堂互动教学是“教书”和“育人”的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土壤。下面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展开探讨。
一、分层设置互动问答,展现进阶式教与学
        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模型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在互动问答中我们也可以基于此理念,分层实现教与学的进阶推进。
        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在概念引入和重难点突破时,需设置恰当的思考路径,注重层次性和趣味性地有机结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性,推进教学进阶,促进个体发展。例如,在讲“机械功”这一章节时,对于机械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叫做功。”对于这个概念的引出和重难点突破,设置三个阶点,  
(一)第一阶:启发式提问法
        我和同学们学习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定义,我举出了一个生活事例,“人提着很重的水桶在水平地面行走了很远,大汗淋漓,精疲力竭。”从常识角度分析,人费了很多力气,应该做了很多功;但从物理定义角度分析,人对水桶做功为零。提问:“提水都提的大汗淋漓,超级累的样子,怎么会劳而无功呢?”学生面带疑惑。
(二)第二阶:比较式提问法
        通过引入物理定义和常识之间的冲突,并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设置情景“水平方向移动一个物体和竖直方向移动一个物体”,请学习基础较弱的同学描述物体受力方向和移动方向,尝试回答两者是否在同一方向,是否做功。此问题属于观察描述类,难度较低,主要展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记忆,提升孩子自信心。表扬学生的回答后,我也故作萌态地对孩子们说:“是呀,一个竖直方向移动了一点点,看着轻轻松松,却做了功,一个在水平方向移动了好长距离,费了好多力气呢,竟然做功为零,白忙活了。我们再仔细看下功的定义,思考为什么没做功呢?”
(三)第三阶:总结式提问法
        进一步展示其他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最后设置一个过程中同时含有做功和不做功的复杂情境,提问:“有同学是否可以帮老师总结下,对于计算做功,我们应该抓住题目中的什么关键信息?”此问题属于综合分析类,经历信息的提取、分析、综合、判断等高阶思维过程。潜移默化中将做功概念模型化,培养优等学生独立思考、勇于突破的能力。我顺势请举手中善于表达的同学B发言。B同学用词准确,紧扣定义,逻辑清晰地指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一关键点。
        高效有层次感的互动问答,就像是师生双人舞,老师发挥“导”的作用,各个层次学生展示主体的多元智能,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知识点突破,学习进阶。
二、分类设置互动模式,显化多元智能优势
        物理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力、热、声、光、电等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知识点对智能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所教知识特点,分类设置互动模式,让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有一些展示机会。即融合教材和学生才能,进行“因材施教”。
         (一)才艺展示模式
        在《声音的特征—音调》这一节的授课中,以分享交流的互动模式,讨论“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对音调的影响。韵律智能突出的学生,课堂演奏古筝,借助投屏软件,同学们观察到琴弦的粗细、长短所对应的低音和高音,展示学生体会到业余爱好与学习的相辅相成。
         (二)实验对比模式
        学生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部分,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展现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和运动智能,作为老师,可以看到不同实验组别的亮点。例如在测“物体的密度”这一章节,同学们对固体密度和液体密度测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对比方案。学生们通过体积测算和质量测算的实验对比操作,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也掌握了对密度公式的灵活变形应用。这一互动模式,让学生在巩固实验步骤的同时,培养内省反观习惯。
 
         (三)自主迁移模式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迁移是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等多元智能的组合应用,甚至可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中,学生借助于数学上的相似三角形,通过板书作图,数形结合,将抽象规律形象化,方便记忆;介绍重力符号G时,有同学联想到重力的英文“Gravity”;介绍光的三原色时,有学生联想到《忆江南》诗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自主迁移模式也可以说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思维互动,学生们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这也是班级授课的特色所在。
         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内隐的,设置不同类型的互动模式,可以显现不同类型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增强信心。
三、分步设置互动评价,关注健全人格德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赏识”作为儿童观的真谛。通常,老师在日常教学和阶段测验中会落实赏识教育理念。但从健全的人格塑造角度考虑,应让孩子经历老师客观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同伴赏识评价三个阶段。因此,在课堂中因势利导,需融入积极向上的同伴互动评价,这对学生欣赏他人、积极思维的人格塑造有更大帮助,为物理课堂德育增效添彩。
        (一)老师客观评价
        在课堂互动中,老师需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具体评价,言简意赅,用词客观。学生的感受力很强,是由衷的还是套话,学生可以感受到的。作为老师,首次自己需要磨练心性,提升道德修养,修炼内功,让自己具备爱学生的能力,当老师自己人格健全,认知成熟,保持利他心,学生会感受到,也会变得更好。
        (二)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评价一般出现两极分化,要么过于夸大,主要是一些性格开朗、幽默调皮的孩子会这样。要么是盯着不足,妄自菲薄,一般是认真内敛的孩子会这样。这种自我评价方式是展示学生性格特征的一种方式,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集中体现。
        (三)同伴赏识评价
        在同伴赏识评价方面,笔者尝试了 “结对帮扶”和“网格化管理”两种策略。“结对帮扶”适用于两极分化的学生。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分配一位小师傅,小师傅检查笔记、背诵签字、作业检查签字、错题复查签字。每周进行师徒“带教”汇报,落后的同学改善了学习习惯,小师傅们提高了领导能力。“网格化管理”适用于中间学生的管理。按照优势互补原则,我将中间学生分成四个互助团,各选出一名管理员,负责记录成员的学习表现,每周进行成果汇报。引导孩子正向表达,让他们体察到被赏识的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赏识能力。
        课堂是教师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和德育的主要平台,老师需充分利用好“导”的角色,给孩子们自我成长和互相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收获知识、培养智能、健全人格。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仅需要精进学科教学能力,更要利用课堂互动环节,综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浇灌过程,既需要辛勤耕耘的毅力,更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力。
        参考文献
[1]王怡.多元智能理论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启示[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6):15-16.
[2]李志平.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策略探究与实践[J].教师,2019,(12):113-114. DOI:10.3969/j.issn.1674-120X.2019.12.064.
[3]袁梅.初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索和实践[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66-67.
[4]李玉翠.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现代交际,2020,(7):232-233.
[5]段丽萍.分层教学融入初中物理课堂[J].教育,2020,(17):60.
[6]吴喜洋.基于赏识教育的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DOI:10.7666/d.Y3258453.
[7]傅海东.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5):172.
[8]次仁罗布.初中德育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分析[J].人文之友,2020,10(10):2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