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优质课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章梦佳
[导读]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学习并运用点面结合的艺术手法
        章梦佳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三中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1700
        素养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3、学习并运用点面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点面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材料一:2020年5月25日,弗洛伊德因在商店中买东西,被店主发现20美元纸币有问题,被随后而来的白人警察以“膝盖锁脖”的方式致死。这个过程持续了有7分钟之久,弗洛伊德向警察解释、求饶,周围的市民也纷纷向警察说明情况,然而这一切都被警察无视,弗洛伊德喊着“求求你”“请不要”“妈妈”。这是黑人弗洛伊德死之前用尽所有力气喊出的话……
        材料二:2020年8月23日,29岁的黑人男子布莱克因“家庭纠纷”在街头被两名白人警察拦下,当他要坐进驾驶座驱车离开时,身后的白人警察朝他后背突然连开7枪,而当时的3个孩子在车后座目睹了一切。
        经此事件的发酵,美国各个地区上演了大型示威活动。林肯在法律上解放了黑人,但在社会层面黑人的实际待遇会更加悲惨。黑人的种族问题和人权被践踏问题几乎每天都在美国各个地区上演。在20世纪初的中国,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也发生着人权被践踏的事情,它的名字就叫包身工。
二、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诗人。注明作家,电影艺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三、释题
        包身工,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包身工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不少被迫致死。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把握文本,完善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注意信息中反映了什么问题(小组合作)


明确:
绰号:懒虫、猪猡、生物等。说明不把他们当人看,展现人性的剥削。
年龄:十五六岁。说明年纪小,使读者对她们的遭遇更加同情。
工作单位: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东洋”说明是日本人开的工厂,包身工受日本帝国压榨。
工作时间:早晨5点上工,晚上6点领回。说明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说明工作环境恶劣;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说明带工老板为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鸽子笼一般。说明住宿条件差,受到非人待遇。
饮食条件: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还故意称其为“佳肴”,展现出这样的饭菜已很难得,是对带工老板虐待包身工的揭露。
劳动待遇:每天三角八分。说明工资少,资产阶级的压榨。
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说明骗子利用各种条件进行诱骗,突出带工老板的无耻丑恶嘴脸。
(二)在关注包身工各项身份信息时,找到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并加以分析。
明确:芦柴棒生病情节:说明连生病的权利都没有,体现包身工命运悲惨,厂家和带工老板的冷酷和残暴。
     小福子受罚情节:说明包身工挨打受罚是经常发生的事,表明他们受压迫情况非常严重
     记不清名字的小姑娘偷偷给家里写信的情节:被发现后遭到毒打,还被吊起了一晚上,说明她们没有任何逃出的机会,命运更加悲惨。
        小结:通过芦柴棒、小福子、五名女工的故事进一步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而人物的选取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这也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典型性(板书:典型性)。
五、再读文本、深入探究
(一)探究艺术手法
        搜集到的包身工信息几乎可以囊括整个包身工群体一天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加入了芦柴棒、小福子、五名女工的鲜活事例在其中,这样的手法就是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面上的描写使所有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为什么会有包身工这个群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导致的。《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六、三读文本,品悟语言
要求:本文语言生动,请找到并加以赏析。
明确:12段包身工的忙乱紧张与带工老板和打杂的“懒散”形成对比,刻画了带工老板、打杂的等一群寄生虫的形象。
      21段“灌装了的劳动力”运用比喻修辞,圣东尼形象的说明包身工永远没有和外人接触的机会,就像灌装了的食品和空气隔绝一样被“安全的”保藏。
35段,运用了比喻、排比手法。从手脚的瘦,身体的单薄变形、面色的惨白三个方面描写出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
小结:修辞手法的使用让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使报告文学拥有了文学类文本的特性,这便是报告文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文学性(板书:文学性)
提问:老师也在文中找了一段,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段有什么特点: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定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明确:数字的使用真实有力低控诉了罪恶的包身工制度,同时更增强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真实性也是报告文学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板书:真实性)。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七、拓展延伸
        夏衍先生在写完《包身工》后并没有完全释怀,他又写了《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来进一步将详细的调查细节补充:
        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批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我感到愤怒,我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都是铁一般的事实。……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这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和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夏衍
八、作业
1、运用点面结合手法试着描写生活中的场景,200字以内。
2、搜集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和《包身工余话》两篇文章,仔细阅读,感悟包身工的悲惨境遇。
九、板书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