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东湖校区) 443000
姓名:张玲 学科:语文 年级:二
授课内容: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华夏。本诗与《望庐山瀑布》组成《古诗两首》,是开启学生“祖国河山”阅读之旅的第一篇。基于年段特点,本诗的学习一方面是在诵读中学习语言文字,感知优秀诗文朗朗上口的音韵美,让经典诗作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另一方面是依托诗句结合画作,想象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激发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对“日落西山”“黄河东流”两幅颇具动态美的画面的想象与描述,此为领略本诗气势磅礴、景象壮观的关键。通过预学单,让学生掌握诗的节奏和字的发音,借助音视频资料和学生画作都是对这一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氛围也可以得到适当的调剂,学习的趣味性也会大大增加。至于诗中“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应该深入浅出知大意,在设置情境中反复诵读,让其义自见,知晓其含有鼓励上进之意。
二、学习目标:
(一)多元识字,重点识认“楼”“依”“尽”“欲”4个生字,重点书写“楼”和“尽”两个字,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句,背诵全诗。
(二)理解重点字“依”和“尽”,想象描述画作,理解前两句诗中日落西山、黄河入海的壮观画面;通过情境设置初步理解“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三)感受诗中美景的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准字音,理解关键字。读出节奏,背诵课文。
难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四、教学准备:
预学单、学生朗读音频和画作、PPT课件、手语操视频。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设计意图个性设计等)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题
1.(板书:《登鹳雀楼》整首诗)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小手指竖起来,我们一起来写“楼”。跟着老师书空。指导“楼”的书写,(木在左,捺变点。竖与女的交叉点上下对齐。)。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吧。lóu,楼楼楼。楼字可以组哪些词呢?
2.在预学单中,大家为诗题划分了节奏,老师整理了一下,大致有这样三种划法。
A.登/鸛雀楼 B.登鸛雀/楼 C.登鸛/雀楼
根据预学单做题情况,与生交流。请问( )同学,你为什么采用第一种画法?(学生回答鹳雀楼是一个楼的名字。)师出示鹳雀楼图片:相传,这座楼刚刚建成时,每天都有许多美丽的鸟儿前来翻飞流连。引导观察“鹳雀”二字,含“隹”部。这就是鹳雀楼名字的由来。
3.课件出示诗题的正确节奏,齐读课题,诗题节奏画错的同学改正。 1.跟老师范写书空“楼”字。学习“楼”的书写规则。正音组词。
2.看预学单上自己划分诗题的情况。了解鹳雀楼的由来,判断诗题节奏划分的依据。巩固“隹”部的理解。
3.读诗题,巩固正确划分节奏,纠错。
让学生关注并理解诗题。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随诗掌握生字写法。观察汉字的书写特点。
二、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1.出示课前搜集两名学生的音频作业,生对照书本听朗读。
2.师出示音频A,请生评价。生发现“尽”“更”“层”有出错,请生正确读字音,并当小老师全班领读。相机指导多音字“尽”jìn,(尽头)(尽力);jǐn(尽管)(尽量)。
3.欣赏音频B,请生评价。全班齐读。
4.出示任务单一:同桌两人合作读全诗。
要求:可以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请三组同学展示朗读全诗。其余生从字音和节奏上进行评价。
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根据书本诗句注音听音频。
2.认真仔细听发音和节奏均出现问题的音频作业。及时找出错误。
3.学习正确朗读节奏和注音的范例。
4.完成任务单一。
5.展示不同形式的朗读。
通过同伴读诗情况反馈,让学生规范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同形式的朗读汇报方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随文识字,领悟诗意
1.过渡: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王之涣的脚步登上鹳雀楼,我们能看到什么景象呢?谁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师出示两幅在预学单上学生画作。
任务单二:同桌两人合作,观察两幅图,说说哪一幅图画得对。
要求:根据诗句中,景物的方位来说理由。
3.(请两组学生交流)你们小组成员还有没有补充的?生说太阳是靠着山的才对。师相机引导“依”的字义。观察“依”的古汉字。太阳依傍着青山,说明太阳就要落山了。除了“依”字外,还有一个字也能说明日落西山了,你觉得是哪个字呢?(尽)请生判断“尽”的字义:①完②消失③全部用上,你们觉得诗中的“尽”是哪一种解释呢?消失。引导学生在书上批注。
指导“尽”书写,“尽”的部首是——尸字头。出示写字规则:尸字头,往里收。捺起笔,在横上。(师范写:尽,生在田字格中写一个。)
4.生用铅笔快速修改画作中画错的地方
5.出示任务单三:联系诗句,想象画面,用完整的句子向组员介绍自己的画。
步骤一: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一下手中的画。用上句式:大家请看我手中的画:上面有……步骤二:小组内依次介绍自己的画。
步骤三:小组合作上台展示,说说手中的画。人数,形式不限。
请三个组的学生代表上台描述画作,师将画作贴黑板上。
1.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
2.观察课件出示描写景物的学生画作。完成任务单二。
3.通过观察太阳的方位,关注“依”和“尽”的含义。分析判断字义。学习书写“尽”。
4.修改自己的画作。
5.完成任务单三。尝试描述自己的画作。先自己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学生通过对重点字的理解和对预学单中的画作对比修改,尝试对诗中写景诗句展开想象,进行描述。交流时提供句式引导,让学生的描述更加集中和准确。
四、设置情境,感悟诗情
1、过渡:最后一人说完后评价:都能看到黄河入海的景象了,诗人看得可真远啊!那诗人为什么能看到这么远的美景呢?
生说理由(站得高,望得远)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讲解“欲”。(诗句中的第一个字“欲”字,在古汉字中,欲的右边的欠字是一个人唉声叹气的样子,他的心里有一个像山谷一样的大的空缺,很不满足,他总想要什么。诗人王之涣想要什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就是什么意思?(想要)(师给“欲”作批注。)
3、这句话还能用到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
(情境1)姐姐在准备中考了,她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情境2)老师在指导大家学汉字时,让大家不能只学书本上的字,还要由这个字想到多个字,多读课外书,多在生活中识字。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4.学做《登鹳雀楼》的手语操(根据时间做1-3遍)
5.课堂总结:同学们,古诗虽然短小,但却包含着丰富的画面,这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板书:想象。希望大家用此方式,学习《古诗二首》中的另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吧!下课! 1.找出蕴含哲理的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
2.理解体会“欲”的含义。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和用法。
4.从手语操的学习中巩固全诗含义。
5.运用想象画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其他古诗。
通过汉字的演变和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关键字和诗句。通过手语操的学习让学生巩固诗意。教给学生想象画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以致用。
五、作业布置
1.把下列生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óu ī j h éng y q
楼 依 尽 黄 层 欲 穷
2.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上“√”。
尽( jǐn jìn)管生活困苦,但知识却能小明带来无穷无尽( jǐn jìn )的快乐。
3..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白日依山尽。( ) ①依傍 ②顺从
白日依山尽。( ) ①尽头 ②落下,消失
欲穷千里目。( ) ①想要 ②需要
欲穷千里目。( ) ①生活贫困 ②达到极点
4.选字填空:①衣 ②依
棉( ) ( )傍 ( )领 ( )靠 ( )旧 相( )为命
小红身上穿的( )服( )然那么干净整洁。
5.这首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 )
①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②想要走更多的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
完成练习,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梳理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六、板书设计:
8.登鹳雀楼
jìn
白日依山尽, 书写 尽
依靠 消失 (贴画作)
黄河入海流。
想要 欲穷千里目,
gèng céng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预学单
一、解诗题:你认为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读?请用“/”划出节奏。
登 鹳 雀 楼
二、读诗句:请你根据下面的断句节奏,读一读这首诗吧!(发全诗朗读音频作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想画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用你的巧手画一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