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芹
山东威海市鲸园小学 邮编:264200
摘要:时代的日新月异,小学生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把握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尺度,教师要跟着时代一起发展,不能单单坚守自己传统的理念,要学会一起改变。而语文作文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学生阶段可以表达自己思想的主要方式,针对目前小学生作文空洞的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角度和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真情实感;表达
前言: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写作在他整个成长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写作的教学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来慢慢培养创作能力。在之前颁布的新课改也有很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写的作文要贴近生活,要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时候鼓励学生勇敢的动手写,也可以自己写日记多多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当做以后写作素材。
一、小学生的写作现象
就目前的小学生写作现状来看,有些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只是单纯的套用一些模板,看起来有种敷衍了事的感觉。有的学生还会有厌烦和抗拒的现象,不愿意写作,这是学生写作过程中重大的阻碍。其次,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没有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没有突出主题,整篇作文看起来松散,让读者摸不清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最后,学生写作时还会出现之前说为了写作而写作,缺乏真实性的现象,他们的叙事让人感觉不到真实。没有自己内心的表达,整篇作文看起来单调乏味。
二、小学作文融入真情实感的意义
张连媂在《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策略》中提到,真情实感这个词语很广,放在写作中就是先要保证写的作文真实,然后自然而然的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感悟。只有写真实的事情时,其中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不要修饰的,这样读者阅读的时候才会有一种真实的感觉,这就是真情实感。
例如父爱和母爱,这是学生写作经常用到的主题,但是往往他们写的时候缺乏真情实感,让人觉得空洞乏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个小任务让他们去感受,比如帮父母扫扫地或者是洗碗这样的家务,让他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让他们亲口说出“爸爸妈妈辛苦了,我爱你们”。
三、如何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一)写作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是在他们三年级开始的,这会一直贯穿整个小学时期,所以,对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一些日常的写作练习,要求也不要很高,因为他们才刚刚接触写作,如果要求太高难免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心生抵触,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这会导致学生失去写作兴趣。但是,要求也不能太低,要求太低不能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所以,其中的权衡之道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在写作教学的初步阶段要多多鼓励学生大胆的写,然后再对文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切记勿要太过浮躁,要有耐心。
(二)写作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审美误区
小学生对世界的审美认知比较低,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写作的时候会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捡到钱或者是自己生病了爸爸妈妈的照顾,可能有部分教师会觉得这些小事毫无意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这是在小朋友世界中的审美,我们不能将大人的思想强行灌注给他们。所以在开展习作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想象,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体会身边事物,发现其中的人文美和情感美,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中和教师的引导中发现和寻找更有意义的事情,引导他们走出审美误区。
(三)教会学生观察和积累
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内容来自他们现实生活。所以,教会他们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和积累身边的事物,这样写作过程中才会有真实情感。目前很多学生套用模板,写一些空话废话凑字数,自己没有详细的分析也没有正确的对自己主题表达的认知。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对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学会自己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也可以通过阅读来增加自己的储备量。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让他们观察优秀作文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而不是如何套用模板写出一篇不是自己的文章。
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条道路是非常漫长的,除了让学生多多的观察生活,也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习作能力不是爆发式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积淀,才让学生有自己的发挥。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要学会正确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耐心必不可少,要慢慢的培养学生逐步成长。
参考文献:
[1]钟爱民.引导小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0(10):31-32.
[2]姚礼星.突出自主性: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6):42.
[3]程亚.如何引导小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J].语文课内外,2019,(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