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权
红安县永河小学
摘要:应用题在数学考试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比例,小学生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很容易犯难,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造成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学生解题能力较低,在阅读应用题的时候没办法找到其中的关键点,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强化自身,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找出规律。且在成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之后,也应该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得到结果之后进行一个验算。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找出问题;强化计算;结果验算
应用题就像是生活中的问题的一个缩影,就相当于简化一些的生活问题,当学生没办法快速从应用题之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没办法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同样没办法轻松解决。且学生从来都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注重学习的话,好像有些舍本逐末了。因此可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迫在眉睫,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提高。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虽然大部分题目都会在最后给出学生问题,但这个问题只是最后的目的,想要达成目的就需要找到许多条件,而在找这些条件的时候,出题人往往会设下许多无用的条件来感染学生,学生要做的就是找到有用的条件,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有用的条件和发现问题是相似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进而发现其他地方的问题。
例如,我在讲解“角的度量”这一课程的时候,就会在讲解的过程中,故意出现一个错误,比如,我在使用量角器的时候会故意将方向弄反,导致原本的锐角成为直角,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错误,而我会装作不知道,让学生来发出疑问,而我会在学生发出疑问之后,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用一种诙谐幽默的话语来鼓励学生,以此来告诉其他学生,“找出教师身上的问题不仅不会挨罚,还会得到表扬”。这种话情况下,学生变得更加活跃,迫切的想要找出我身上存在的问题,但想要找出问题,就必须全神贯注的听我讲课,学生变得认真了,学习起来自然更加轻松省力,我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的意识,一举两得。
二、强化学生计算能力
当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要做的便只有根据思路计算出问题的答案,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减乘除并不是很容易,但小学阶段是学生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养成的好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一生。
就像是计算能力,当学生清楚自己的不足时,就会自发对这一项能力进行训练,一直到能够熟练掌握。计算能力也是如此,除了长时间的训练,别无他法。
例如,我在讲解“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一课程的时候,就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6分钟,绕地球98周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在没有接触这一课程的时候,自然很难得出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我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这一课程中。”,学生渴望找到答案,自然会比平时更加认真的听讲,而在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就能很轻松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时候,我会将问题难度提升,“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6分钟,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是五百千米每小时,人造卫星飞行的距离是多少?”,因为讲解完成也差不多要下课了,学生想要找到答案,就必须在课下进行一个训练,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对得到的结果进行验算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且不足,仅凭得到的答案很难看出弊端,也很难对自己得到的答案产生质疑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在得到答案之后验算的习惯就显得极其重要。学生在计算或者思考的时候难免会因为一些细微的难以注意到的地方而得到错误的答案,进而导致丢分。而当学生在结束之后进行一个简单的验算,可以很清楚的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学生的自信心更加充足,不正确的也可以及时进行改正,防止丢分。
例如,我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课程的时候,其中的知识点虽然不难,但对结果要求极其苛刻,所以我会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一头猪一天要消耗三十千克的猪饲料,一袋三百千克的猪饲料够一头猪吃几天?”,学生在没有接触过这一章节课程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跟我进入讲解之中,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认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且在讲解结束之后,学生得到答案的时候,我会对学生发出质疑,让他们对结果进行一次验算,以确保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分析题干开始,只有学生能够轻松的从题干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且靠着极强的计算能力,得出答案,学生的解题能力才会在不但的成长中慢慢提高。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进得出答案之后,习惯性的对答案进行一个验算,增加正确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邓飞雁. 成熟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及消解对策[D].湖南大学,2012.
[2]杨静.自我监控策略提高小学数学学习障碍学生解题能力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