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沈篱
[导读]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
        沈篱
        浙江省金华武义县实验小学 321200
        【摘要】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数学活动,提升数学课堂,让小学数学活动课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活动课 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 有效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特别是对思维方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教材的编排也偏重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大量实践课的内容。如何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思维的发展。如在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后,我让学生拿出几张同样的长方形纸,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折叠出四种不同图形。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数学才干,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及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的目的之一是诱发、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是说,要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课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数学的兴趣上都有所提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创情、激情、融情,使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索,体尝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心理品质得以更好的发挥,取得教学高效益。
        如学完10以内数的认识后,我利用这些数给每组学生编号,利用按号排队等形式练习序数、基数等。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习,不会感到学习的辛苦,可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状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有的说:把地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地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土豆的重量,再把土豆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土豆重量是正方体土豆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土豆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活动的内容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

如: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思考题和综合题,训练和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数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
        四、开发智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开发智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在学生学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知识后,我结合数学课堂活动课,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几何图形和各种形状的人、物造型,将拼摆的图形一一画下来,学生感到十分有趣。不同层次的学生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展示了各自的才能,然后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非常高兴。这样的教学效果,只有学生的身体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数学活动课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小学数学活动课要体现活动性、渗透性、组织的立体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数学十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为此,必须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题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活动课必须体现数学的特点,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所谓渗透是指不作系统讲授,不出或少出名词术语,用较高的观点,凭借生动、形象的直观手段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反映数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
        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完全可以打破班级界限建立主体网络。活动课虽也是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智商较高的学生参加校一级的数学活动课,中等的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数学活动课,较差一些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课,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已的知识水平参加某级的活动。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超过课本,它不受大纲的局限,这样决定了活动课有着丰富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均可以开展。
        六、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更要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学生已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但余数的作用不是只用来验算,若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就止步,那所学的知识运用太少。为此,我上了一节“余数能帮你找到……”的数学活动课,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
        总之,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活动课,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数学课堂,将会成为伸展学生数学灵性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慧斌.数学教学新方法:开智法简介.外国教育资料,1988
        2.王利明等.探索隐含条件,激发学习兴趣.浙江教学研究,1993
        3.郭瑾芳等.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2000(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