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黄慧敏
[导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物理课程强调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黄慧敏
        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新课改理念下的物理课程强调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但目前,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受到知识本位的影响,将物理学课堂与生活相脱节,这样便导致教学成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活动。鉴于此,教师应强化生活化教学的力度,挖掘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此将生活化理念真正渗透到课堂中。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兴趣;应用意识
        物理学其本身就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态以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对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纵观目前高中物理课堂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部分教师以“注入式”的思想为主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这样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同时,也使得教学与生活产生相脱节的现象,鉴于此,教师需要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对社会、生活、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将生活化理念渗透到实际课堂中,这样既能够赋予课堂教学一定的意义,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笔者从高中物理学科为出发,对生活化教学展开深入分析。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展开学习行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此外,这一因素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而生活情境的积极构建能够使学生置于他们感兴趣的环境中,调动他们情感层面的共鸣,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以“力的分解”这一章节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概念,并使他们感受到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刀砍木材、汽车自动上下坡”等视频,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此外,由于这些生活化场景是学生所熟悉的,以此使学生置于生活化的环境中,但是由于学生对这些生活化现象还未建立科学的认知,于是使他们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探究兴趣以及探究行为。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并使他们初步了解了“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同时,使他们建立了“力的分解”等物理概念。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情境的积极构建。不仅能够使学生以情境中的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使他们产生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还能够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物理知识的原理中,并深化他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此外,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还使得课堂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情感层面的升华。
        二、引入生活实例,深化物理原理
        物理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到生活之中。同时,高中物理原理大多数是在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可见,物理学科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鉴于此,教师应引入生活案例,并将其作为教学素材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既能够促使学生以生活问题为研究重点,不断使他们感受到物理原理的形成过程,还有助于他们在解决熟悉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物理原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此帮助他们深化对物理原理的进一步理解。
        以“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准确表述力与运动的正确关系,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笔者首先引入生活案例,如:车在紧急叉车时,为什么车中的人会倾倒?夏天使用风扇时,为什么断电后,风扇的叶片还要转一段时间?在赛跑后,为什么人到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这样的生活实例便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时,笔者便揭示教学主题,并提出问题,即: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便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参与到物理原理的探究活动中,以此使他们产生理性的思考。

当分析这些生活案例时,却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笔者再引入惯性定理便能够使学生建立起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并深化了他们的这一知识点的理性认知。由此可见,通过生活案例的积极引入,既能够使学生主动建立物理原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还能够以生活问题为研究对象,使他们从中不断揭示物理原理,并以此加强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使学生建立抽象的物理知识体系。
        三、设计生活练习,拓展物理思路
        “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鉴于此,教师在设计生活练习时,需要将习题的背景置于生产、生活中,这样既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以此保证学生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以“弹力”教学为例,在学生初步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后,为了巩固学生对弹力的实际应用,笔者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橡皮泥与矿泉水瓶,并分别施加力,记录两者的变化情况。在操作活动完成后,请学生例举出几个弹力应用的案例。随后,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在笔者的引导下开展操作活动,以此使学生反馈出“运动员撑杆跳高”等生活化现象。由此可见,无论以操作形式还是以本文形式为主,将其赋予生活化的特点,便能够加强学生对弹性形变条件的把握,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弹力的应用途径,从而使学生对弹力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使他们完善了应用体系,同时,也使得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设置生活作业,强化应用意识
        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完善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途径之一。目前,在设计物理作业时,教师将知识本位为主,忽视作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也使得他们对作业单一化的形式产生枯燥感,进而降低作业的实际价值。鉴于此,在设置课下作业时,教师应考虑生活化因素,并将作业赋予生活化的特征,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抽象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还能够使他们完成新知识的迁移,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其应用意识。
        以“时间和位移”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由于学生已经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强化学生对位移概念的理解,笔者便设计了生活化作业,即:运用网络手段,查找从家到学校之间的位移距离,并由此估算出从家到学校实际行驶的距离,比较这两者的区别。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体会到位移距离小于实际行驶的距离,同时,也使得他们感受到位移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由此使他们建立了位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强化了他们对位移的认识。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作业的渗透,既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对理性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还能够使他们从具体实践中来验证物理原理,从而强化他们自身的应用意识。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次创新,也是完善物理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因素。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重视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构建。其中,一方面,教师应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生活化实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以此产生积极的探究兴趣与探究行为,使其发挥能动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设计生活化课堂练习与生活化作业,其旨在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帮助他们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此外,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到高中物理课堂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内在潜能,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梅.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1):196-196.
        [2]张富莹.关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5(2):33-33.
        [3]徐翔.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5):57-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