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琼芳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362000
摘要:本文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研究,在明确探究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认知结构、情境认知等理论指导,对高中化学概念知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素养的教学思路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概念知识
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素养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体现着化学学科独有的特征和思维方式,那么概念知识作为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无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也因此对其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做出探索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目标外显核心素养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习惯从知识出发来进行划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以及应试水平的提高,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成绩的提高,但对于学科内在的核心素养却没有过多地设计,固然其三维教学目标条理清晰,但却几乎很少体现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通过整合三维目标,更加注重了其内在的联系,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变成了真正的整体。那么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两大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其次要突出学生对于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宏观辨识以及当中概念形成过程的微观辨析,建立起用符号来表征化学变化和发展过程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教学中,该目标就可以设置为“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来探析概念的本质,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从实际学情出发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其焦点则应当更多地关注到学生关键能力和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上,所以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和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影响。例如,在“离子反应”相关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于直观的实验现象和数据感受较为擅长且深刻,所以教师可以从宏观角度切入,先让学生宏观感知反应的现象,再深入探究微观层面发生的原因。反之,如果将教学目标直接设计为探究反应的原因(微观层面),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很难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教学效果也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二、教学内容促进素养发展
学习知识关键在于能否对知识形成结构化的认识,如果知识单一零碎的记忆,很快就会遗忘。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教学的结构化设计,而化学知识本身又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所以教师应当充分研究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特征,以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构化。
1、整体把握知识脉络
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素养强调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来认识和学习化学概念知识,而具体到教学实践当中,很多知识都能够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解读。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其宏观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微观角度的实质则在于有电子转移,但到此并非结束,氧化还原反应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与其相关联的概念知识,如还原性、氧化剂等等。
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能够提前设想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就会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这些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仍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来看,该部分内容其实早在初中就已经出现,而在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化学电池”以及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中都会再次出现,也可见该概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清其上下位的概念,微观有电子转移,宏观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这样在把握其微观实质与宏观表现特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再加强对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便可以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框架。
2、从单元主题出发
整合化学知识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有从单元主题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而且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建议,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化。在以单元主题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按照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进行组织,这样做是因为难度较低,几乎不用对知识的呈现顺序进行改变,而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知识本身的学习特性。但这也需要教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避免拘泥于对单一课时或单一知识点的讲解中,而忽略了单元主题下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联系高炉炼铁、汽车安全气囊膨胀、合成氨等多种实际现象来作为教学素材,避免教学的单一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带有任务性质的情境内容,因为化学概念知识并非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均具有内在关联的知识体系,所以情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和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仍从单元主题出发,教师就更需要注重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每一个情境的导入和问题的呈现都体现出内在逻辑性。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煤的燃烧来创设情境,从煤的燃烧、燃烧速率的控制以及促进燃料的利用等方面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沿着情境线来建构完整的知识线。
3、基于实际学情
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化学学习中都会体现出其不同认知方式的特点,教师也可以以此为据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开展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内容,要以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概念的思路为基础,来将概念知识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观念。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从得失氧,化合价变化以及电子转移三个角度来认识,除了要传达基本的知识内容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一种科学的思路和观念,为后续的概念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近期教育领域研究中的热点,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聚焦于宏微结合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与落实,尝试与概念知识的传输进行结合,由于水平有限,文章存在较多不足,且较为浅显,以期能够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也希望该领域相关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且延续。
参考文献:
[1]刘明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19(04):10.
[2]孙湘婕.探讨“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4):77-78.
[3]郭钰铭,左香华.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2):92-9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