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锋
福建省南安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 362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并且成为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但由于数学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便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思维障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呈现出高效的态势,以此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高中数学;备课;课堂问题;兴趣;信息技术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发展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这对于学生而言,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枯燥感,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障碍。加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便将教材内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造成学生的学变得较为被动,也使得他们的学习方式呈现出机械化的特征。因此,在高中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完善备课过程,全面掌握学情
备课是一节好课的开端,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想完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应完善备课过程。但传统的备课过程只是以“备教材”为主,这样容易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相脱节的现象。鉴于此,在实际备课活动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此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在“集合的概念”备课中,笔者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集合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并且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阶段理解集合概念,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应用集合语言表述了一些问题。此外,基本的逻辑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抽象的集合含义以及有关概念,并使他们掌握集合元素的性质特征,笔者便从故事以及生活实例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本章节的意义。此外,在教学方法选择上,笔者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法、问答法、习题训练法”等教学方法。因此,从各个教学要素分析,完善备课过程,既能够把握学生的认知与所教内容之间的矛盾,还能够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设置课堂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问题的设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驱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分析教学内容,以此设置课堂问题,这样既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真正发挥其能动作用。
在“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子集、真子集、空集等概念,笔者首先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回顾实数间的关系引出新知,并提出:“实数间有相等、不等关系,例如5=5,3<7,那么集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吗?”这样便能够使学生类比实数间的关系,揭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此外,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笔者再次出示问题,即:观察以下例子能够发现集合间的关系吗?例1:,;例2:设A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女生的全体组成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集合。于是,学生对以上例子进行观察,并得出结论,以此总结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可见,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课堂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实现了学生思维的顺利过渡,进而不断更新了他们的知识体系。
三、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驱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应创造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够给学生情感层面的冲击,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场,以此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压力,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为了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使他们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以及性质的简单应用,笔者构建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指数函数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并提出问题,即:对折的次数x与所得的层数y之间具有什么关系,从这一问题情境中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他们对指数函数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便使学生从中找到了木棰剩留量y与所取次数x之间的关系,以此使他们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共性,并使他们揭示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而总结、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可见,通过情境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还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不断提升,以此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四、借助信息技术,降低认知难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学科相整合的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同时,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一方面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化、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顺应学生认知的发展,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另一方面,还能够将板书难以呈现的数学内容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到学生面前,以此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几何意义,并能够使他们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几个函数图象,并以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如: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这样较为直观的图象既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还使得他们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函数的变化规律,以此为后续揭示函数的单调性等有关性质做好充分的铺垫。可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既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还降低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构建者,应分析教学的各个要素,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既能够为课堂的有效构建提供充分保障,还能够建立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联结,使他们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完成新知识的自主构建。此外,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够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从而促进学习行为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东林.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5):200-200.
[2]刘艳平.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21):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