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波
(铜仁市新塘民族小学)
摘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便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问题;生活情境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关键。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对他们长期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则需要联结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对此,教师首先应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完善教学过程,以此保证学生的长期发展。
一、优化备课过程,全面掌握学情
备课是一节好课的开始,也是教师掌握学情的基本途径。而传统理念下的备课只是以备教材为主,这样容易导致教与学产生相脱节的现象,并且教学活动也难以得到高效的展开。对此,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将其优化,并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个方面入手,这样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有认知实现有效联结,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彰显出教学活动双边性的特点。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备课中,笔者首先对教学内容展开分析,便能够看出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之后展开的,通过本章节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并为学生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随后,笔者在此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此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笔者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如:学生已经具备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笔者主要以旧知识为导向来引出新知识,这样便能够完成学生思维的顺利过渡。因此,优化备课过程,能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巧设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课堂问题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内容之一,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巧设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联结,这样一来,既能够以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与经验,还有利于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得到逐步提升,从而使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笔者首先联系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两个问题,即:小明去买故事书,第一本5元,第二本6元,如果买两本一共花多少钱?小花同样去买故事书,第一本6.8元,第二本7.5元,如果买两本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于是,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解决第一个问题,并计算出结果,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的过程中,便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并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意识。随后,学生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并完成原有知识的迁移,进而总结、归纳出小数加法的算法法则。可见,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课堂问题,既突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新了数学知识体系,还充分发挥了学生其自身的能动作用,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了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三、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驱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
由于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活经验,并且对生活中的现象或者问题容易产生探究兴趣,对此,将情境赋予生活化特征,既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以及学习乐趣,还能够以具体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揭示数学概念、定义或者原理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秒的认识”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秒”,并帮助他们建立“1秒”的概念,笔者首先展示一个钟面,以此揭示教学主题。随后,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1秒钟之长,笔者请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并比一比,哪位学生在不看时钟的情况下,每秒钟数一个数,谁数的又快又准。在学生建立了1秒的概念后,笔者便给学生充足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一秒钟可以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思考。因此,将课堂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下,既帮助学生建立了1秒的时间观念,还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组织实施操作,提高认知水平
操作活动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以学习内容为依据,不断展开操作活动,这样一来,既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同时参与,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到普遍提升,还能够给学生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从而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倍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沟通“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他们建立倍的概念,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展开拍手游戏活动,以此引入“倍”的概念,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以及探究欲望。随后,笔者指导学生独立摆一摆胡萝卜,使他们逐步明确“几个几”的问题,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此外,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这一概念,笔者提出问题,即: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这样的问题便引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使他们参与到“动手摆一摆”这样的操作活动中,进而使他们感知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由此可见,通过操作活动的积极开展,既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五、建立多元评价,树立学习自信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而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维度,则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对此,教师应建立多元化、合理化的评价机制,这样既能够给学生情感冲击,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还能够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并使他们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以及方法,笔者首先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展开新课,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随后,笔者请学生以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展开“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会遇到困惑或者疑问,以致于操作活动无法顺利展开,这时,笔者及时参与到小组实践活动中,并正确引导他们解决疑惑。同时,在小组进行操作活动后,由全班进行交流、发言,这时,对于学生表达的闪光点,笔者给予表扬,对于不足之处,也采取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将其优化。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看出,无论从备课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甚至在评价环节,教师都需要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做好引导者的工作,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玉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3):59-61.
[2]李淑菊.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赢未来,2017(7):63-63.
[3]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9):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