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红光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模式也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并逐渐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应与时俱进,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将其作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活动呈现高效的态势。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兴趣;自主能力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数学知识其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这便使得学生常常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枯燥,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积极开展。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而将课堂教学引入信息化的因素,并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将板书难以呈现的内容展示出来。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此为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以抽象的概念为主,并且以数字、符号等作为载体呈现出来,这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涨。而引入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既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还能够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给学生感知觉等不同方面的认知体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平移”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图形进行平移变换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并发展其几何的直觉思维,笔者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引入美丽的图案,并提出问题,即: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上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怎样绘制的?由于图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进而引发了他们的主动回忆与联想,并由此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主题,并以此对“平移”有了深刻的认识。随后,笔者再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小雪人,于是,逐渐引导学生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与小雪人相同的雪人,以此帮助他们对平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引入信息技术,既能够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同时参与,使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逐渐增强,还能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情感以及认知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降低教学难点
在初中阶段,学生常常出现思维障碍,这是由于学生的现有思维与所学知识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若不能及时转化这一矛盾,则会严重影响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
因此,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还能够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实现有效契合,从而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活动。
以“几何图形”为例,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为了使学生在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并使他们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丰富的图片世界,使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并使他们学会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此外,笔者还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具体的图形特征,这便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一些简单几何图形,并使他们能够运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基本特性,进而探索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可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为打破教学难点提供一条新思路,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言堂”为主,这样便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出被动化、机械化的特征,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既能够促使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构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升,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促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从而保证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以“正数和负数”为例,为了深化学生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笔者将课前准备的微课视频引入到课堂中,并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微课视频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思维等认知同时参与,还能够使学生对正数、负数表示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能动性发挥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还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其数学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既能够为课堂带来持续的生命力,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兴趣,并顺利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以上实践能够看出,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中,能够给学生多种感知觉的冲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突破教学的难点,使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此外,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燕.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7):207-207.
[2]林碧凤.打通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经络[J].新课程(中),2015(5):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