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红
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实现“互联网+物理教学”的教育模式,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意义重大。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需要通过呈现生动形象的物理现象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将信息技术与一线物理教学融合是每一位一线物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应用。
1996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研究中心开始研究课题“CAI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从而引起了国内对CAI的热潮。1997年,何克抗教授发表了《构建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文,为CAI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2000年10 月,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全国性的“课程整合热”。规划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1]。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要求从事实出发分析事物的本质。当代学生接触各类新鲜事物,单纯“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需要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资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当代物理核心素养[2]。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提供大量信息,创设生动的情景,模拟微观的现象,帮助师生课上课下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前、课上及课后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下面,我主要从课上讲授方面,将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的整合效果及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
物理中的实验按照实验主体可以分成两大类:教师为主的演
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分组实验。
一、信息技术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应用[3]
(1)模拟微观过程
微观的事物需要以宏观的形式呈现给你学生,才能更快的接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很好的完成。例如:分子是微观的,分子热运动的过程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虽然通过布朗运动可以间接的反映出来,但是还是不够直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分子运动过程,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再比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是学生无法像看见水流一样看见电流,除了可以让学生通过电流表示数来间接感受外,利用多媒体制作小动画,演示出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更易接受。因此,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加快对新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2)进行理想实验
物理学的定律大多数是实验定律,但也不乏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推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呈现出整个实验过程,但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延伸,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例如,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阻力越小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影响越小,但是想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则需要进一步科学推理,合力为零的情况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延,可以呈现出更多的实验形式和过程,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更容易进行推理,并得出定律。
(3)模拟超出实验室条件的实验
实验室和授课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有些实验无法现场操作,但是没有实验事实作为依托,物理规律的得来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借助多媒体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实验过程及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研究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在室内无法直接完成,因此,让学生课前在电梯中操作,录制微视频,在课上以视频的形式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亦可以给全体学生呈现出清晰的实验现象;而关于固体间的扩散现象需要很长时间呈现,因此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再模拟整个过程,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再比如,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观看马德堡市的实验视频,会给学生更强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更加容易体会到大气压强的魄力。
二、信息技术在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究实验中,更过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放手,利用多媒体去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会更有效、省时。
(一)探究性实验的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大量与本实验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作为课前引入,能顺利流畅的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
本环节是在生活经验与已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猜乱想,但由于初中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不足的限制,需要教师进行简单提示,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猜想的方向,并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3)设计实验,进行操作
本环节为重点环节,是增强能力的关键。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采用科学的物理实验探究方法,设计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告知学生实际操作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自行规范操作。
(4)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实验操作完成之后,各小组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自己的实验数据或现象呈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综合讨论,得出结论。
(5)总结与评价
物理实验事实是规律形成的基础,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是很必要的。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二次分析、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探究实验教学案例
教学流程片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电阻是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学生猜想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的适度引导。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电流表等电学原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顺畅。通过多媒体,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深刻理解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并为学生之后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与一线物理教学相融合已经深入人心,传屏、微课、APP、AR、VR等等,形式多样化,这些都有效的辅助了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加快二者融合速度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孔祥亮,朱桂霞.目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2008(3):1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靳奇龙,郭建中。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比较[J].中学物理,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