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以及评价维度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赖才
[导读]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素养”为核心的教学与课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赖才
        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素养”为核心的教学与课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中,并以此优化课堂教学体系,进而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生活现象;实验;问题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核心素养都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质。而目前纵观高中物理课堂,部分教师还未对核心素养建立清晰的认知,并且以“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主将物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再通过题海式战术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便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对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中,这样既能够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保证学生的高效学习,以此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分析
        1.剖析生活现象,建立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物理观念所体现的是运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物理知识本质特征的过程。而具体的生活现象却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物理观念。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抽象的物理概念,引入生活化现象,这样既能够为学生的认知与抽象的物理知识建立有效联结,还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产生初步的感性理解,以此帮助他们建立物理学观念。
        例如:在“摩擦力”这一章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建立“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观念,笔者首先展示“小花推桌子,桌子不动”的视频,由于这样的生活现象随处可见,便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使他们感受到“静摩擦力”这一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随后,笔者再次展示“小明推桌子,桌子移动”的视频,同时,分析这一生活现象时,便能够使学生总结、归纳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并以此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效果。此外,为了强化学生对物理观念的深入理解,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他们说一说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产生现象,这样便能够使他们灵活地将物理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以此达到强化他们物理观念的作用。
        2.设计实验活动,发展科学思维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展开,并让学生对研究对象提出大胆猜测,再通过实验活动的积极开展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这样能够丰富他们的物理活动经验,还能够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不断发展,以此完善他们的物理认知结构。
        例如:在“弹力”这一章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探究出弹力产生的条件,笔者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弹力产生的条件进行猜测。随后,为了验证猜想,笔者指导他们运用课前准备的“弯曲的铁片、橡皮泥”等用具展开实验操作活动,即:用弯曲的铁片、橡皮泥同时将小球弹出。由此实验活动能够使学生观察到:铁片可以使小球弹出,橡皮泥不可以。此外,笔者还指导学生将弯曲的铁片不与小球接触,这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得到,与橡皮泥的现象一样,不能将小球弹出。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能够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也能够使他们不断建立科学思维。
        3.设置课堂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问题的设置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驱动力。

因此,教师应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设置课堂问题,这样既能够使问题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还能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及认知冲突,从而使他们形成探究意识,以此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章节教学中,首先,笔者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提出问题,即:相同质量的铁片与纸片在同高度下落,哪个物体下落的快;如果两个物体在真空的条件下同高度下落,哪些物体下落的快。这样的问题便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并使他们对第二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于是,伴随着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管展开探究性实验活动,这样既能够使他们感受到物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4.渗透物理学史,树立科学态度
        物理学史的渗透是学生树立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同时,在高中阶段,学生间接学习的物理学知识都是科学家在不断探索、实验的活动中不断总结并完善而得出的。此外,每个物理概念、定义的出现也都渗透着科学的精神。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物理学史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既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教学中,笔者便渗透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发展历程,即:在伽利略、笛卡尔、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不断研究下,在1687年,牛顿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这一原理......通过展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既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一次次次完善以及科学化过程,还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学知识的来之不易,并使他们建立了科学的态度,并帮助他们逐渐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下的评价维度
        1、目标达成
        核心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隐性教学目标,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审视维度仅仅考虑到分数以及学习任务的达成情况,而忽视对核心素养达成情况的评价。对此,在审视核心素养是否达成时,需要教师从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来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此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物理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综合评价核心素养是否渗透的外在表现。因此,在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并由对学生答疑解惑转移到对学生的激疑生惑,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促使他们积极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以此使他们产生更多、更深层的思考,进而促进他们的持续性发展。
        3.评价过程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评价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审视课堂教学活动,则需要教师关注评价的育人功能,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基本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价方式,并将评价方式运用到课堂中,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物理核心素养是推动物理教学活动展开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学目标的一种内在体现。因此,教师应对高中物理四大核心素养建立更加清晰的认识,此外,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进而促进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发展物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丽珊,陈海.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7-8.
        [2]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4-6.
        [3]许桂清,朱燕明,张晓红.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物理课堂评价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6(10):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