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李朝松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所思考的问题
        李朝松
        镇雄县罗坎中学 657211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所思考的问题。对于初中物理这一学科而言,由于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这便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有认知基础水平,完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呈现出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信息技术;实验
        初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初步建立物理学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每个物理教师应尽的职责。但纵观物理学科能够看出,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知识的学生而言,难免会产生思维障碍。鉴于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构建者,应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的认知与所学知识之间创造沟通的桥梁,这样既能够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自主,降低他们认知物理概念的难度,还能够调动他们的认知同时参与,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呈现出高效的态势,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仍然沿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机械化,这样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学手段单一,并且以讲授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常常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并且当他们面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时,则常常出现抵触心理,这样便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也造成学生产生厌学认知障碍。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发展的促进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教学手段,并优化教学内容,最终使课堂中的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引发情感共鸣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到生活中。同时,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鉴于此,教师可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将其作用到实际课堂中,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积极,还能够拉近物理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发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以“熔化和凝固”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这三种状态,并使他们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笔者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冰变为水,以及水变为水蒸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认识物质的这三种状态,进而引入物态变化。首先,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实例,如:把水放到冰箱的冷冻室里,水会变成冰,把冰放到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变成水,这样的生活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了后续“物态变化”相关实验活动的展开。可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体变化,既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还能够培养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
        2.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课堂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课堂问题的有效设置也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实施者,应全面分析学生的已有认知,并建立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重点,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这样既能够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还能够以问题为切入点,不断使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得以提升。


        以“光的折射”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对光的世界已有一定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通过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逐步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笔斜插入水中的现象,以此提出问题,即:为什么会出现笔折断的现象?这是错觉还是与光有关的一种特殊现象?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紧接着,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既然是与光有关的特殊现象,那问题出现在哪?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光的折射?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到光的传播介质上来,引发了他们对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怎样变化的兴趣,同时,也唤醒了他们的思维意识。但当他们结合原有认知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便产生了认知需求。于是,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能够根据演示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出折射的概念,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初步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情况,以此构建了物理认知体系。
        3.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且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也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够以视频、图片的方式将难以表达出现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模式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感知觉的冲击,由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笔者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录像,即:手影游戏,这一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并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手影会随着手形改变而变化,那么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并引发了他们的积极思考,进而提出“光可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于是,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图片,如:雨雾天、电影院,并以此引导学生观察光的路径,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以此推动了后续实验活动的展开。可见,引入信息技术,既能够将抽象、难以表现的物理现象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完成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逐渐过渡,还能够给他们多种感知觉的冲击,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重视实验操作,完善认知结构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主要过程。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验操作活动的展开,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同时参与,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感知觉得到锻炼,还能够以实验内容为导向,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物理原理形成的过程,以此完善他们的物理认知结构。
        以“声音的特性”为例,为了使学生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笔者首先提出探究问题,即: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将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那么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于是引发学生的猜想,同时,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以此使他们初步猜测“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利用课前准备的“塑料尺、纸片”等用具展开实验操作活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并得出结论。因此,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既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并由此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作为学生发展物理思维、构建物理学知识基础的关键期,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将新课改理念渗透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活动。通过以上教学实践能够看出,引入生活实例、设置课堂问题、运用信息技术、重视操作实验活动,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各项感知觉同时参与,使他们的物理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还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0):131-131.
        [2]李丽雅.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03-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