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小杰
彭山区第一小学 四川省 眉山市62068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探究的重点。在《新课标》提出的十个核心素养中,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培养,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力,而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探究的重点。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专门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认识和理解数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拓展的特色领域,反映了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强调了学生的亲历、体验、感悟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形成的综合表现,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重要一环。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好这一教学活动,我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著名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曾说过:“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由此可以看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还要服务于生活。西师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情景设计,都是选用生活中的某一原型问题提炼出来的。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逐步掌握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实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我们身边事物,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学生主动地、愉悦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不止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与实践《赶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课件导入赶场的场景,带领学生走进市场,通过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课堂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这时教师引导谈话: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买东西,还要去发现赶场中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学生都会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探索学习上,提取出一组组数学问题。
教师再结合这些问题,让大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进一步的渴求。
二、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要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的信息。在西师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编排上,多个活动都会用到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小学生年龄较小,收集和统计能力较弱,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给予较多指导。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峡工程中的大数》和《惊人的危害》这两节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一些相关报刊、杂志,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一些资料,了解三峡相关的数据。在学习空间上,体现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整合。学生通过自主课外实践,在收集和查阅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探索过程,熟悉了教材内容,自然地拉进了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课堂活动中能更好的参与进来,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与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开放性,它不单纯是某个知识点或是某节教材内容。课程的编排就是要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去解决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各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制定乡村旅游计划》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放”给学生,组织各小组成员根据课前调查到旅游中的车费、门票、食宿等一些消费价格,自主讨论,计算费用,最后制定出个小组的旅游计划。最后,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在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评选出最佳旅游方案。这样既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又让一部分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给学生带来了更好地动手与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强调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地积淀知识,带着思维的目光去发现、解决问题,进而提炼出活动背后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和知识,发展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让数学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