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尝试 韦兆侯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韦兆侯
[导读] 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但从目前来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学科知识相对繁杂。同时,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刻板,以“灌输式”教法为主,将过多精力放在了理论讲授上,学生一直处于“半强迫性”学习状态。针对这个问题,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推广项目化学习,以注入新鲜活力。

韦兆侯   广西马山县加方初级中学  530613
【摘要】日常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但从目前来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学科知识相对繁杂。同时,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刻板,以“灌输式”教法为主,将过多精力放在了理论讲授上,学生一直处于“半强迫性”学习状态。针对这个问题,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推广项目化学习,以注入新鲜活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项目化学习;有效尝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32-02

        引言
        化学是初中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其却没有足够的兴趣,同时学习质量也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段滞后,没能充分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革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手段,积极采用新策略、新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其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设计探究实验学习项目
        一般而言,项目式学习通常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所进行的,但是学习小组的构建不是随机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并在一定时间内转化学生在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旨在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进步,使学生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养成日常观察学生的良好习惯,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以学生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为构建学习小组的依据,从而实现学习小组的科学划分,再对学生提出探究实验的学习项目,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再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深化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认知,从而达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项目式学习、绽放出精彩的初中化学课堂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氧气的制取与性质》这一课时,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文字表达式叙述实验现象,进而对学生提问道:“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由此了解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大致了解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了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氧气的工业制法的视频,让学生知道了分离液态空气法是一种物理变化,进而引出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各个小组提出了用不同的方法制取氧气的要求,让学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按照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的方法。之后,教师在巡视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了如何连接实验仪器,帮助学生认识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最后,教师安排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过程,节约了课堂时间,通过恰当的指导语言,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理解,简单地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得到实验收获。这样,教师通过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设计探究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民主的课堂环境下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实验制取氧气的方法,切实达到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项目式学习,绽放出精彩的初中化学课堂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制定计划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项目化学习方式下,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用适合的情境引出项目。好的情境,可唤醒学生求知欲,令他们学习兴趣变得更为浓厚。待项目引出以后,要引导学生针对项目书展开讨论,交流详尽的项目计划内容。如预设方案、待解决的问题、时间、人员等等。


同时,在计划编制期间,要指导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合作根据已学知识探索项目问题解决方法,为项目执行做好铺垫。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
        其中,在《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一课教学时,可根据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金属主要物理、化学性质,精心设计“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这样一个学习项目。项目导入阶段,先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金属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图片。结合图片,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你能写出哪些金属名称和符号?”待学生书写完已知金属名称和符号以后,继续发问:“常见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你想知道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基于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下,有的学生将回答道:“我想知道金属是否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还有的学生将回答道:“我想知道金属是否能与酸溶液发生反应?”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适时下达“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项目书,并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书制定学习计划,归纳所要探索的问题。如“金属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等等,确定好项目化学习方向。
        三、运用生活素材,助力学生理解知识
        化学知识相对抽象、化学现象也难以理解、知识也较为复杂,学起来很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用生活素材开展教学,可以让抽象、晦涩的知识具象化。为此,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运用生活化素材,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的教学时,对于“分子的间隙”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分子之间怎么可能还有间隙?对于这个知识点,多数教师会采用灌输教学法,直接将这个结论“给”学生,让学生背诵的方法,这种方法,无容置疑,会让学生囫囵吞枣,会更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的抽象和晦涩,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永远的“空白”,学生的思维力、创新学习能力也被扼杀。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个知识点和化学现象,会采用实验的方法,如将纯净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这样,让学生从化学实验的角度理解知识,较之于灌输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了可理解性.但是,这个实验,带有误差,也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元素,用直观的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增强化学教学的生动性、生活化。如教师可以把学生类比为一个个分子,每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虽然距离很近,但是人与人之间也有空隙,这个空隙就好比是分子间的间隙,这样的生活元素的融入,增强了学生对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知识点,还可以借助于“热胀冷缩”而给以形象的说明.这样,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入,加深学生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知识、形象化,也践行了生活教育理念,促课堂不再低效。
        结束语
        总之,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项目教学法关注、研究、运用,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所在,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革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合理划分小组、科学设置项目以及明确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评价来推动项目教学法的良好应用,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苏伟.项目学习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166.
[2]罗媛媛.初中化学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难点与对策探析[J].中学化学,2019(06):8-11.
[3]李茁.项目学习在初中化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8(0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