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一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3期   作者:陈海龙
[导读] 初一作为小学与中学的重要衔接点,在数学知识的教授上将会呈现内容和难度不断增加的特征,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初一数学学习中,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对初一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究。

陈海龙   仙居县第二中学  317300
【摘要】初一作为小学与中学的重要衔接点,在数学知识的教授上将会呈现内容和难度不断增加的特征,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初一数学学习中,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对初一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一;数学;兴趣;鼓励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47-01

        1引言
        初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依然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而面对小升初学科增加、课业负担加重等现象,许多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着厌倦心理,缺乏参与数学问题探讨的热情,由此将会对整体的数学素养形成以及数学成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一数学的教学效果,首要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下将对其进行激发策略的探究。
        2激发初一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兴趣的路径
        2.1让学生轻松学习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畏难心理,由此在长期努力而得不到进步的情况下将会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数学学习环境,通过一步步地引导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以此更好地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而为激发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展现生活中常见的线段、几何图形以及角度等知识,由此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事务环境中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促使其以放松的状态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2分层教学,鼓励引导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的称赞是能够使学生产生愉悦心情的,而由于在初一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都将会存在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就需要做好学生认知层次的划分工作,为其提供不同难度的探究内容,使其能够在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中感知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时,期间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合作探究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对一元一次方程列式和解法的理解,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分层授课需要基于备课的要求做好每一个环节和层次的教育指导工作,其中对于后进生进行放低要求,在课堂提问内容上主要以浅显的内容为主,而对于中高层次的学生则需要以探究性以及创新性的内容为主,引导其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转变的方式优化数学知识解答的难度,同时提升数学解题的技巧性,为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期间教师还需要对不同学生的问题探究结果做出鼓励性以及赞美性评价,以此更好地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供保障。
        2.3循循诱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层层深入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逐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提升思考探究的逻辑思维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科学计数法》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计数法,期间教师可以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多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得多大;多大的经济能力除以13亿,就会变得多小。从这个意义上说,2006年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达到26520多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却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为什么?在这个题目中要求学生对人均淡水资源进行计算,而通过这个问题情境也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科学计算法的作用,并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使得学生参与课堂问题探究的兴趣得到提升。



        2.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现代教育观念下需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中,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需要充当“授人以渔”的角色,引导学生从“需要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此才能更好地促使其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进而为优化数学学习效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有理数的乘除法则这一课学习时,在复习了上一节学习的倒数后,可以先让学生计算:
        8÷(-4)= ( )
        再计算:8 ×( )= -2
        ∴8÷(-4)=8×( ).
        再尝试:-16÷(-2)=( ), -16×( )=8
        而后引导学生在同桌相互讨论之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求解。然后再由学生板演等课堂练习及时巩固知识,唯有充分激发其主人公意识,才能使其产生永久的学习兴趣。
        2.5让学生学会思考
        为了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程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数学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以此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进而更好地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让学生看一下两题:(1)13+(7-5); (2)13-(7-5)。
        谁能用两种方法分别解这两题?
        找两名同学板演解:
        (1)13+(7-5)
        =13+2
        =15;
        或者 原式=13+7-5
        =15
        (2)13-(7-5)
        =13-2
        =11
        或者 原式=13-7+5
        =11
        这样的运算我们小学就会了,对吗?那么,现在,若将数换成代数式,又会怎么样呢?
        再看两题:(1)9a+(6a-a);(2)9a-(6a-a)。
        谁能仿照刚才的计算,化简一下上面这两道题?找到学生的口答,我就把过程写出来,然后再把括号的规则总结出来。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激发其参与数学问题探究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地将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途径的引导使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仁芳,王珍辉.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17,40(02):108-116.
[2]李菲菲.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兴趣[J].亚太教育,2019(03):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