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教学在小说欣赏中的落实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伍佳微
[导读] 《外国小说欣赏》中引入了八大小说话题,话题是小说的基本元素,

        伍佳微
        浙江省台州市洪家中学  318015

        [摘要]:《外国小说欣赏》中引入了八大小说话题,话题是小说的基本元素,话题作为小说解读的基本路径,和小说欣赏的切入口,在小说阅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形式之下,寻求有效的话题教学方法,处理好文本与话题的关系,处理好话题的综合与独立的问题,让学生在小说文学的滋养下,更系统地掌握小说的基础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欣赏小说。
        [关键词]:话题 文本 渗透 综合 独立

        王荣生老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曾提到:“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含量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ˋ人物、情节、环境ˊ,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 然而,在新课程的设计下,《外国小说欣赏》作为高中生选修的课程进入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与教学生活中,细摩此次改革,可以说突出了一个“新”字,不同于传统小说教学,此次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以小说欣赏的基本话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按主编曹文轩教授的说法是“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向性。当然,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进行话题教学,也就成为了外国小说教学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是在新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一、课堂教学以何建构:话题?文本?
        教材采用了先课文后话题的编排形式,16 篇课文由8个话题统一起来,比如第三单元,话题是“主题”,文本阅读分别是高尔基的《丹柯》和戈埃罗的《炼金术士》;比如第八单元,话题是“虚构”,文本阅读分别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与卡夫卡的《骑桶者》。教材结构非常清晰。问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处理文本与话题的联系。是先课文后话题,还是课文是课文,话题是话题?  如果以话题为主的话,是否外国小说欣赏课就成了讲授外国小说史和小说理论知识的专门课堂,并且这样往往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似乎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要求差距甚大。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在桥边》这一课, 整节课主要涉及了“伯尔及其作品”“事件的背景”“‘我’对数数的态度”“课文主旨及嘲讽写法”,学生发言积极热烈,,课上得非常成功,可是根本就没提“情节”或“摇摆”的单元话题,评课时,老师们也对如何有效地插入话题,感到困惑!
        二、如何把独立的话题有机统一起来,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次序
        传统小说特别是中国小说欣赏的基本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而新教材给出的小说基本元素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可见中国小说的三要素已经成为外国小说基本元素中的一部分。但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讲,对于人物、情节、环境要比对叙述、场景要来得熟悉,那么把第四、第五单元的内容提到前面来学习,是否更加科学一点?虽然说话题独立统摄一个单元的文本,但是老师在讲解本单元话题的时候,是否就单一地讲这么一个呢?这势必会造成小说文本的其他元素(话题)被忽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如《在桥边》,单元话题是“叙述”的角度,难道老师们只带领学生去鉴赏这一点?
        三、话题选文数量单薄,如何加深学生对话题的理解?
        话题概念多,文本例子少,每个单元话题中新概念多则五六个,但小说只有两篇,而且课内重点讲读课文只有一篇。比如第四单元话题中有两个概念: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但第四单元只有两位主要人物:娜塔莎和素芭。

有些选文甚至不是本单元话题的典型代表,比如教参上就指出过第五单元有关“情节”话题的选文《清兵卫与葫芦》并不典型,而是让教师更多地侧重对主题的挖掘。很显然光靠选文来让学生理解话题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以上几点困惑,也会有全新的教学感受:
        一、全面了解小说的话题知识
        作为教师,应该要掌握较全面的小说鉴赏知识,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将难以驾驭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教师要帮助其建立小说基本元素的架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能不断地“反刍”,从而很好地掌握小说的话题知识。
        二、把话题教学渗透到文本教学中,注重设计问题
        提问涉及的知识、术语,尽可能用通俗一些的语言来说,不要因为概念术语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比如教学《沙之书》,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高潮在哪里?“沙之书”是推销员从哪里买来的?“我”对“沙之书”的感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怎样摆脱“沙之书”的?这些提问让学生对小说中的重要内容看得更加清晰,也为下一步分析评价作品打下基础。所以说,问题设计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对话题的理解。 比如下面的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1)这是场景还是环境描写?
(2)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
(3)这个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4)这个场景中的风景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5)这个场景中的声音描写烘托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这五个问题由抽象到具体,逐级而下。前两个问题抽象,指向单元话题的知识;后三个问题贴近文本,落到文本中,感性强一些,不是教学知识本身,而是以知识解读文本,在运用知识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
    三、处理好话题的独立与综合的问题。
        教材一共是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独立的话题。除了讲本单元所要求的话题外,还有一个综合的问题,比如第二单元讲“场景”,有没有必要讲“叙述”?有必要的话,要如何讲?我的看法是适当的综合还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对前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但一定要适当,而且要从选文的实际出发。比如《清兵卫与葫芦》中先写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再说明原因,可以顺便巩固一下叙述的方法(倒叙)。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具有启发性和警示性,也可以花一点时间探讨一下主题及其现实意义。总之,小说创作不是单独为某一个话题而产生的,所以,在单元话题之外,回顾或者插入其他的话题,是有必要的。
        四、拓展阅读,通过学生熟悉的小说来加深对话题的理解,通过写作的形式巩固对话题的理解。
        比如在说到情节的摇摆这个话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顾鲁迅小说《祝福 》中有一段关于祥林嫂再嫁的描述。文中先写祥林嫂哭着喊着不肯到贺家坳去,为了抗婚,一头撞在桌角上。当她发现贺老六是个和善的好人时,便相依为命过活,后来又有了孩子阿毛。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没成想,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吃掉。由悲转喜继而大悲,抑扬交错,起伏跌宕,形成多次摇摆。再如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变色龙》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在主人公情感和态度改变中,作品出现了多次摇摆,读者也从人物的表演中目睹了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态。在熟悉的作品中找到新的闪光点,学生们乐于接受。如果说举例是为了加深理解,那么写作可以来巩固话题知识,每单元的课后都有相应的练习,例如像“场景”“意识流动”等等作文练习,可以很好地巩固知识,甚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一篇小说有无数个欣赏的点和面,而“话题”则让学生更有目的性更系统地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为近一步欣赏小说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教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个教学过程,但我认为,这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话题是小说的基本元素,话题是小说解读的基本路径,话题又是小说欣赏的切入口,对小说话题的探究,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探索,它让我们读到了全新的欣赏视角,也获得了有关新教材的新的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陈长勇《<外国小说欣赏>之教学思考》
                程永超《一个“话题”引发的小说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