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和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实验学校2568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先分析目前的道德与法制教学现状,再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字:小学阶段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教学思考
小学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教师要通过有效地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德育知识,落实德育行为,提高道德水平。众所周知,小学生活泼好动,且容易在上课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再加上,小学德育内容文字化严重,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接受能力不高,倘若教师再一味地采取机械式的讲授,向学生灌输间接知识,则会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为了解决这个现状,教师要结合先进的新课改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提供学生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本文提出了五点思考,分别为:“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课堂活动,激发兴趣”、“渗透德育,提升素养”、“家校联系,健康成长”,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学生主体,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由教学主体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发现式、探究式、合作式的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组织,使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过程,增强课堂体验。
例如:在学习《我们神圣的国土》这节课时,笔者将班级分成了多个四人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提前设计的导学案进行合作学习。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和我国地图,使学生了解我国在世界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其次,学生合作学习教材内容,并说明我国的疆域如何辽阔。然后,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东部海域有哪四大海,找出中国最大的岛屿和第二大岛屿;找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以及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最后,提供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告诉学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提供了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立足于生活的学科,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将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时,笔者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周末,小明与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在买一瓶酸奶时,妈妈盯着瓶身看了一会儿,你知道小明妈妈在看什么吗?通过这个情境,告诉学生在买食品时,要注意包装上的日期和保质期,避免买到过期食品,影响身体健康。另外,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种零食,要求学生辨一辩,这两种零食,哪种可以购买?哪种不可以购买?为什么?此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原因。这个情境告诉学生,在买商品时,要注意生产日期、产品名称、配料、有无安全标志以及绿色食品标志等。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结合实际,学习如何买东西,对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有积极地帮助。
三、课堂活动,激发兴趣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教师机械式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授课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活动中,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熏陶。
例如:在学习《我们当地的风俗》这节课时,笔者举办了“风俗大会”活动,组织学生在课上谈一谈伴随自己成长的风俗有哪些。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提到了“过百岁”风俗,就是在宝宝出生的第一百天,家里会举办宴席,宴请邻居、朋友,让宝宝的出生得到更多人的祝福。还有同学提到了“叫魂”,“叫魂”是由于宝宝受到了惊吓,哭闹不止、不吃不喝。在传统的认知中,人们的想法比较封建,认为是宝宝的魂魄被吓出了体外,需要一些仪式为宝宝叫魂。这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却出奇的奏效。所以,很多地方保留了这一风俗。也有同学提到了满月剃胎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举办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在学生搜集相关事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感染,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四、渗透德育,提升素养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向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也要经常带领学生到社会当中,参与实践活动,落实道德行为。
例如:《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教学时,笔者安排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记者的角色,一人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完成采访。访问主要是了解父母的工作、时长、在工作中有哪些辛苦,还有父母承担的家庭责任等等。在大多数的“采访”中,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下班还要承担做饭、洗衣服、收拾卫生等工作,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很辛苦。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在家里能够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压力和负担,培养学生“孝”的观念。
再者,在休息日,教师可以在学生家长的允许下,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机构,做公益活动。通过与孤寡老人聊天,向穷苦的小朋友送温暖,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品质。
学习了《低碳生活每一天》后,教师也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注意节能减排等等。
五、家校联系,健康成长
除了学校之外,家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教师将教学活动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样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家长也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家校联系,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与亲情有关的作业,进一步加强学生和家长的互动,拉近学生与父母的距离。
例如: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来临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为父亲或母亲想一出惊喜,这个惊喜可以是一顿亲自下厨的饭菜,可以是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也可以是在他们下班后递上的一杯热水,还可以是悄悄打扫完卫生的惊喜,更可以是一束附有卡片的鲜花或自制小礼物......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宣扬我国感恩的传统美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收获,这相比于传统教学,是很大的进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立足于当前教学现状,思考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秉承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闫美丽.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 华夏教师,2019(14):70.
[2]张崧.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 中国德育,2017(15):66-68.
[3]黄雅芳.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 华夏教师,2019(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