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梅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二中学 553000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对此学科失去兴趣。加强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从初中生实际出发,与学到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带来体验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进初中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进行简要阐述,对生活化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运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策略
初中阶段教育不仅要丰富初中生各学科知识,要担负者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增进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将初中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出发,选择贴近初中生生活的素材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要求进行,并形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自律,达到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1.情感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共同进步的过程,因此,情感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较为典型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让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保持平衡,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加注重对初中生情感的发掘,以情激情。
2.体验性
生活化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直接触动初中生内在情感,唤醒初中生亲身体验感,从而对教学内容形成深刻的感悟,从而促进初中生道德境界的提升,让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成为初中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3.开放性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生活化教学更加强调教学内容与科学以及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着重教学内容向各领域延伸和拓展;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目标也从传统的知识目标转变为三维教学目标[2]。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学内容需要具有多样性,需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前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精心选择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吸取具有真实性的生活资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例如:在进行关于“友情”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熟悉的影片或文学作品,比如:《冯康动物城》,《小熊维尼》等动画片,从中找出能够表现朋友之间情谊的片段,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从动画片的情节中获得感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作讨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友谊的理解,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感悟,进而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感目标。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元素,还要努力实现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师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表达传达内心情感,给学生带来感性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变得通俗易懂并富有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探索生命”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与学生共同探讨自然界中动物的本性。
许多动物在遇到危险时不息牺牲自己的生命要保护食物和自己的幼崽,教师可以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与学生探讨生命的本质,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追求“生命的存在”是世界上生物共同的特点,也是生物的本能,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每个人在生命中遭遇不同,选择的道路存在差异,但是每个人的生存的权利是不可被剥夺的。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能够避免出现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僵化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环境的宽松,让学生在轻松的心态下自主畅想,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学生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学,不但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敏华.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南北桥,2019:99-99.
[2]张建林.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