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红
正安县大坎完小 贵州省 遵义市 563400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上的记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使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生活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察意识,学会用探索的目光去看待生活。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促使学生走向科学、探索科学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起到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结合对生活的理解去消化和吸收抽象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探究的无处不在,从而实现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优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可以养成积极的科学学习观念,感受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导入情景
让学生自主地去构建知识比教师灌输给学生知识所取得的效果更加理想,因此,让学生带着充足的兴趣和动机参与到科学课堂上来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导入入手,利用符合学生生活认知的导入手段来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熟悉和亲近的感受,从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了解的欲望,进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比如,在教学“光的来源和传播”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给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当下雷雨的时候,我们是先听见雷声呢?还是先看见闪电?现在电视上经常会宣传一些蓝光产品,为什么?蓝光有什么作用?有谁玩过万花筒吗?万花筒的设计灵感是什么?……在给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使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联系直观的影像去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不自觉的提出“为什么”,从而为接下来教学知识的传输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二、开展生活化的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追求学生自身能力上的发展,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而不是一直依靠教师和教材去学习。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开生活化的课堂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已有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出更加牢固的科学知识体系。如此,还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比如,在教学“认识自行车”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形式的探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自行车是十分熟悉的一种生活工具,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过自行车的运行方式,因此,在此次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模型,让学生对这些零件进行分析,尝试组装出一个玩具自行车,看看哪个小组可以最快地组装出来,并且在组装完成之后对模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每一个零件所起到的作用,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小组的发现。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布置生活化的课下任务
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从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教育的价值,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后作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展开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展开生活实践,让学生的目光不被局限在教材上,而是专注于对生活的探究,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科学知识和技巧,发现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比如,在教学“学一点种植技术”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种植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弄得充满趣味性一些,教师可以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抓阄,让学生通过抓阄的方式获得自己将要培养的种子,从而使课下的科学探究变得更具有神秘感。在学生拿到了自己的种子之后,教师要接着鼓励学生在课下去了解自己手中的种子,掌握种子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为种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展开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布置课下任务,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课下学习状态,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潜能。
本文针对面向生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十分旺盛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出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对科学他探索充满兴趣,能够用发现的目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释放。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优化科学课堂,让科学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叶冰丹.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8.
[2]杨扉.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