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明
贵州省习水县二里镇中心小学 564624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贯彻落实,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思维意识培养。但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程度较低,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绪,阻碍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吸收掌握。因此,教师应站在小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进行改善、解决,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的环境,促进小学生正确道德意识、法治观念的树立。
关键词;小学生;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学手段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小学生逐渐形成自身意识以及个人情绪,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社会经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小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偏离正确的方向。对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需要注意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意识、法治观念,为小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薄弱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薄弱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不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小学生形成较为强烈的学习抗拒心理,阻碍教师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同时,小学生自身道德与法治知识也难以切实掌握,不利于小学生正确道德意识、法治观念的培育。
(二)小学生自身道德法治素养有待提升
小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在校园生活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重心多放在理论知识的教育上,对于小学生自身行为意识的培养重视程度较低。在生活中小学生自身道德意识、法治观念淡薄,且无人对其施加正确的引导,小学生易形成错误的思维意识,进而加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难度。
(三)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范围有限
道德与法治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仅学习课本知识难以培养小学生全面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道德与法治和语文、数学、英语等理论知识不同,其主要表现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对小学生行为动作、言谈举止的规范起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使用视频教学,培养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
视频教学是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投影设备,将传统教学中板书式的文字教育以视频影像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使小学生在视频观看中知晓其中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使用视频教学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视觉体验,用更加鲜明的视频内容冲击小学生的视觉神经,保持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优化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可以使用视频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家的好邻居”时可以带领小学生观看视频,讲解其中包含的道德、法治知识。视频内容为家庭左右的两位邻居,居左一位是礼貌待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居右一位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不良青年。“通过视频观看,各位同学对于这两位邻居有哪些看法呢”教师提出问题。一位学生表示“老师,看完以后我好庆幸我家附近没有右边那样的邻居。在晚上制造扰民的噪音,然后还总是随手丢弃垃圾,破坏生活环境”。
另一位学生补充“右边的邻居总是偷拿其他邻居的东西,还对人恶言相向,不仅做事不道德还违反法律规定”。“大家对于不良现象的看法都很正确,那么老师还想知道大家对于左边邻居有什么想法呢”教师点评后再次提出问题。第三位学生表示“左边的邻居总是面带微笑、礼貌待人,与这种人相处让我感到很舒服”。又一位学生说“这位邻居不仅在生活中积极帮助有困难的人,还会主动清洁家园附近的卫生,感觉他很有素质”。教师结合视频的观看由小学生自行判断两位邻居的行为举止,利用正面教材与反面教材结合分析的方式,使视频教学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小学生对于正确道德意识、法律观念感悟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
(二)运用情景教学,塑造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
情景教学是教师为了让小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教材知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为小学生营造特定的情景,使小学全身心融入其中,在轻松舒适的情景氛围中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亲身扮演情景人物,以小学生的切身体会感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树立。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塑造小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
例如:在“生活中离不开规则”一节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营造十字路口的情景,教导小学生交通规则。教师选择若干小学生来扮演“素质少年”、“不良少年”以及“路人”。情景开始,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红灯依然亮起“不良少年”仍然要横穿马路,此时“素质少年”入场制止“不良少年”并说:“红灯停绿灯行,现在已经亮起红灯了,你为什么还要过马路”,“不良少年”进行反驳:“你管得着么,我过马路从不看红绿灯”。“素质少年”对其批评教育:“注意交通信号灯是我们过马路时最起码要遵守的原则,已经亮起红灯了你还要过马路,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是不道德行为,当你影响到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造成交通事故时就是对行车司机的不负责任还是违法行为”。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让小学生实际演练生活场景,教导小学生交通规则的同时,还可以使小学生懂得过马路时的道德行为与违法行为,有利于提升小学生防范安全意识,塑造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及法治观念。
(三)利用课外教学,扩大道德与法治学习范围
课外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师利用校园之外的事物或带领小学生在校园之外的环境中通过非教材知识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在课外教学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脱离课本的限制,知识来源变得多样化,可以丰富小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更加健全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因此,教师为了扩大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范围可以利用课外教学的手段。
例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道德法治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校园周边的十字路口,帮助老人、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安全通行,制止闯红灯、翻越护栏等不良现象的出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第二小组负责清理校园附近的生活垃圾、清除各种小广告,制止随手乱丢垃圾不文明现象的出现,改善生活环境;第三小组则在校园内开展道德法治的宣传活动,带动其他小学生树立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共同塑造美好的文明校园环境,优化学习氛围。在课外教学中,教师为小学生创造充足的社会实践机会,利用课外生活教导扩大小学生的学习范围,利用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载体,促进小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法治观念的培育。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虽然存在少量问题,但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小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精彩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在丰富的课堂生活中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社会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结合,提升小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管依娜.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改革[J].新课程(上),2018(12):90.
[2]张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74-75.
[3]陈成会.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师,2018(2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