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其蓝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
摘要:在我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及生本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浸润中,对于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究进行得如火如荼。说明文作为小学课本中的一种文体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现阶段的说明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教师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免遇上难点,笔者想就构建具有语文味道的说明文提出有效的建议,提供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策略,以便方便广大教师应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事理性说明文 教学问题 应对策略
在我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及生本理念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浸润中,对于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教学模式的探究进行得如火如荼。说明文作为小学课本中的一种文体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现阶段的说明文教学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教师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免遇上难点,常常将说明文上成了科学常识课,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以至于迷失了语文教学的自我,课堂显得枯燥无味。
一、现今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学喧宾夺主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解读说明文这种文体还缺乏抓手。语文教学“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在说明文这种文体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没有解读说明文的工具,自身对说明文的解读能力比较薄弱,对说明文的价值分析也不够透彻,对教学内容相当模糊,因此在上课时,除了教一些说明方法外,大量的时间就是教课文介绍的知识,把说明文教成了科学知识普及课,偏离了说明文的“语言形式”的研究学习,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如教学《生命与水》,为了让学生明白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饮水的知识,教师花了大力气让学生理解,并且就这个内容拓展了大量的知识链接和事例,还拓展了不科学饮水对人体带来的危害的课外资料,这样的结果就是让学生惊恐地发现少喝水、乱喝水真是太可怕了。这样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说明文教学是语文阅读,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即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等等,而不是“写什么”,因为“内容不可能离开形式而存在,也不可能先于形式而存在。”(王尚文)
2.情感教育脱离文本
说明文教学和任何一篇文章一样,都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许多教师对说明文的认识只停留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层面上,而忽略了“为什么写”这个方面。例如《生命与水》传递的情感就是水对我们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运用了大量的直抒胸臆的方法传递作者的情感:“水是生命的摇篮”“水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大工臣”“水是尽职尽责的防护兵”“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没有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奥妙都离不开水”。文字间传递出这样的情感:水对我们生命很重要,我们应该科学饮水,讲究饮水卫生,从而上升到一种对科学的求真态度和对科学秘密的探索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这篇说明文时却脱离了这条情感主线,只重视了教“教材”,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
3.语用训练明显不足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是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乏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的教学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说明文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普遍存在讲得太多,问得太多的问题,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语用训练,只是“纸上谈兵”。从考试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学生连文字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也不能正确判定,更谈不上运用它写说明文了。
二、针对说明文教学问题采取的应对策略
1.把握说明文价值,跳出知识教学怪圈,明确“怎么写”
语文教师把只有把握好说明文的文体价值,才能跳出把说明文上成“科普知识”课的怪圈,真正掌握说明文是怎么写的。《生命与水》一文从“人体与水关系密切”和“科学饮水知识”两方面叙述,层次清晰,说明的对象不是“事物”,而是一个“事理”,作者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实例、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将这个事理生动形象地说明清楚。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不能把教学时间浪费在复述课文内容上,首先应让学生练习迅速、准确地获取信息:限时间自读,然后测试阅读效果(可以开卷做题),对照课文纠正误读之处和补漏。接着交流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教师做提示。再自读,再测试(闭卷做题,再对照课文查漏补缺)。如此反复之后,学生就把握了课文传递的主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为什么写”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其目的,即“为什么写”,那就落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层面上来了。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在说明文中落实这一目标?以《生命与水》为例。教师首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资源,在讲解“水与人体关系密切”时,可以抓住重点语句朗读,尤其是文中的比喻句,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在理解如何“科学饮水”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还有哪些喝水的卫生习惯,从而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饮水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时,还要引导学生继续去探索人体的奥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挖掘教材因素,立足语用训练,达到学以致用
1)语言鉴赏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比如《生命与水》中,先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和严密,教师再重点引导理解。从“吐故纳新”“储存”这些写词语中,学生感受到水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大功臣;因为人和人重量差异很大,所列的百分比都用“一般”“差不多”“至少”“近”“大约”“左右”“以上”等词语的限制,使表达得更准确。接着让学生把“吐故纳新”换成“新陈代谢”,“储存”换成“储藏”等,把“差不多”“至少”“近”“大约”“左右”等词语删掉,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积累语言
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生命与水》中“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没有我们人。”这一句,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了解了句子结构,也进一步体会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然后教师就可以让生仿写句子,来体会这样构句的表达效果。这一课中作者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本课很有特色,在文中多处出现,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句进行仿写,体会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迁移提升
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说明文的学习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生命与水》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与的关系”的事理性说明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文本的读写结合点,那么学以致用的目标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①周一贯主编《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张静《文体意识观照下的文艺科普说明文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99-10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