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会玲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教学研究室715600
摘要: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工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收录在初中教学中,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应用,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掌握程度有限,只是限于普通的机械操作。针对于当前条件下,学校在初中教学阶段如何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水平,需要作为当前初中教学的重点来讨论。本文将针对在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如何运用分层教学进行详细研究,希望可以对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层教学;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初中教育由之前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满足当代信息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被加入初中教程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学习能力和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上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在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去传授计算机技术不同层次的理论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是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新技术人才,而诞生的一门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高新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应当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差异化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以保证学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科学分层
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层教学法,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以及综合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分层。为了确保分层的科学及合理性,初中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能力进行一个测评,首先包括学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定义的理解、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对于计算机技术实际操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这一测评的目的在于能够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掌握水平。在测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需要书面考察。而在计算机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需要通过上机操作体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任课老师可以通过以上几个因素给学生大致分为两到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授课,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之后,任课教师可以对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进行再次测评,可以详细掌握具体的教学情况。针对于现有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再次分层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
二、依据分层结果进行差异化教学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需要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科。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强,需要任课老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在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层之后,任课教师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较差,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待提升的学生层次,需要重点关注提升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让该层次的学生能够整体提升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提升了一定层次之后,可以针对当前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从技术理论和实操两方面同时进行教学。比如,笔者在学习动画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层次较低的部分学生,教学重点要突出在学生对于动画制作这一信息技术的初步掌握,以及挖掘动画制作兴趣,课堂达到的要求是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做出简单的动画作品;而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通过讲解本章理论知识之后,要求其做出完整连贯的系列动画作品,可以融入自身对于动画人物的喜好。通过分层教学的差异化授课,可以整体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水准。
三、课后练习评价分层,提升学生自信心
由于教学内容分层化,使得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会参差不齐,在对于学生课后作业的评价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掌握层次不同,进行分层评价。教师对于学生课后作业评价是对于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最直观的反馈。在初中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采用统一的严格标准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层化教学提出以后。教师应当根据掌握层次不同的学生,有一个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于学生课后作业的分层评价,应当达到的效果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的自信。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是为了深入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在初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层,依据学生成绩不同教学中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全方位的对学生课后练习进行配套分层次评价,不断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鸿.浅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8(18):171-173.
[2]李淑菊.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的弊端与改进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7):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