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教师角色,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熊一江
[导读]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公民。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变。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角色的五个转变,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

熊一江   四川泸县九中  四川  泸州  646100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培养欣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公民。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从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学习转变。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角色的五个转变,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音乐;转变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14-01

        长期以来,人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自然会把音乐教育与能否认识乐谱、能否演奏乐器、能否用歌唱的方法演唱歌曲联系起来,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只有重新定义音乐课堂,才能更好地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高中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把握音乐教学的目标,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第一,教师教师定位上“权威”向“非权威”转变,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第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应做心灵的激励唤醒者。第三,由教师“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我们帮助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比单纯传授答案更重要,于是开放的课堂中不仅只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也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第四,“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的转变,教师还应洞察新世界,将最新的音乐信息拿来与学生交流。第五,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教师应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允许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给他们的人生引路,而不是限制其发展空间。
        二、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材,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出发,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学”,因此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学习。二新标准展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他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用于从传统的教学中跳出来,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多种文艺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一)创设“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激励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养成和发展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如:当欣赏乐曲《黄河颂》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小段舞蹈表演视频,让学生体会黄河水奔流前进的场面,体会黄河儿女英勇杀敌的场面,也可让部分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上台模仿表演,导入新课,然后直接揭示欣赏曲目《黄河颂》,这时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出现黄河儿女英勇杀敌的场面,部分学生也会思考:他们是怎样英勇杀敌的呢?这样就充分激起了学生想听歌曲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并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自由讨论。这样教师就在无形中为学生创设自主性学习的情景。



        (二)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学会竞争、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四人或五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也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还可以扮演欣赏作品的不同角色,从而体会合作的成功。
        (三)留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看图式标题的音乐欣赏《春晓》、《金蛇狂舞》等;对情节性较强的音乐欣赏《茶花女》、《天鹅湖》;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曲子。再者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如:欣赏完《霍拉舞曲》和《雷鸣电闪波尔卡》这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时,可让学生在乐曲的演奏形式、乐曲内容、乐曲情绪等方面进行比较,又如:欣赏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天鹅舞曲》等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曲子时,可运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等等。
        三、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最直接的研究课型,是体现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需动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而现在教育讲求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课堂讲求一个“动”字。当然,音乐教学并不完全排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里的关键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入到学生感受体验美妙音乐的乐趣中。因此,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贯彻这些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下面的“三无”做起:
        (一)无“一个教师讲到底”的课堂
        课堂上应予以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有科学证明40—45分钟的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5分钟的时间,教师除了“画龙点睛”的讲解之外,不妨将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内发挥个性。
        (二)无讲台的课堂
         “一个讲台,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是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室的写照,这就无形中固定了教师、讲台的权威性理论,而事实上,教师是非权威,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为一体,那么将形成一种非常融洽的气氛。
        (三)无“音乐专业性”的课堂
        音乐教育便不仅仅是以是否会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了,也不能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课堂恢复生机与活力,变得生动而有趣。
        综上,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的发展空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我想作为一名在一线的音乐老师来说,怎样把新音乐课程落实好,怎样赋予它更多内涵,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隆全.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策略新探[J].科幻画报,2020,(10):267.
[2]曾灵.提升高中音乐课中学生的表现力的路径分析[J].求知导刊,2020, (39):69-70.
[3]李倩平.谈高中音乐课堂与学生艺术生活的联系与结合[J].新智慧,2020,(28):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