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施为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河南中心校 四川 雅安 6253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73-01
中国诗歌意境具有内在美,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将审美渗透其中,让学生延伸感受美的时间,实现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管理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作用,剖析诗歌已经汇总的新鲜感,活力和启发性,从而打造一种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意境,这是我国诗歌艺术的根本所在。
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我国古代诗人认为,诗歌由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大方面组成,境在我国各类题材中频繁出现,但我国诗歌源于感性体验,对意境缺乏深入探讨,直到民国时期才对境有了深刻认识。古代诗人认为:意境是无迹可寻的,直到民国时期意和境才统一起来。笔者认为,诗歌中的意境需要感悟而很难用语言进行阐述,一些语言学家也对意境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对意境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活动,有人说:意境是一种意象、有人说:意境是一种风格还有人说:意境是主观、客观、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说法都从某一角度进行阐述,具有合理性,然而各有不足之处,很少人能从意境结构进行阐述。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我国古代诗人更多关注的是自觉,不太注重概念的精准性逻辑严密性和结构完整性。这种特点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得到集中体现。笔者认为,诗歌不仅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特点的表述更是自身情感的释放。而意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主要阐述我国诗歌意境的方法其本来面貌不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即使是浅尝辄止也应关注其结构,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更多的是从科学角度看待诗歌意境,以变化的视角看待诗歌意境。
一些语言学家从国外的理论审视我国诗歌的意境,认为:应从结构和功能两大层面看待,结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而功能是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许多语言学家从意和境来那个方面看待。意境是作者对客事物观察、思考、创造的一种心理活动,以社会和自然视角看待境而把意看成一种情感,这种认识方式显然有些简单和肤浅。意境中的意不能单一理解为情感,把情感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意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意境中的意具有生机活力,诗歌中许多意境不是用语言能够表达的,只能通过视觉、听觉、大脑等等感官去感悟而不是一种表面化的情感。意境中的境也不能单一的认定为一种形象,境是空间和时间的拓展是对社会和自然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用单一的形象能够表达的。为此,意境中的境主要由空间、主观认知两大因素组成,这两大因素是作者情感产生的源泉。一些语言学家往往忽视意境的功能,从而导致对意境认识肤浅,意境各种要素是充满活力的,这些要素让意和境更加紧密,让作品换发无穷活力。这是意境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我们可以从意境中的特征入手,观察意境在信息传递上的功能,意境的审美功能在于把读者引入到生命体验中,加深情感和景物之间联系,从而触发读者心声,让读者想象能力得到提高,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和发展都和外部信息的感触,这能提高我们认识深度和广度,诗歌如果无法和读者情感共鸣原因在于诗歌中的信息没有融入到读者情感中,有意识诗歌中的一些典故,如果读者对这些典故认识不到位自然无法产生情感共鸣。这属于认识上的缺陷。为此,新鲜、生机和启迪是构成诗歌的三大主要因素,新鲜意味着在古诗歌中作者用词别具一格,对生活的认识不拘常规,让信息和读者情感热烈交流,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没有活力就没有生命。
我国古诗歌意境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构成诗歌意境的因素是稳定的,意境由大小之分也有刚柔之分,意境之美是多样的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诗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