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才
青岛天山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课程的顺利学习,还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和思路,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放于教学重要位置,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质量。本文主要讲述了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并重点论述了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期望能为相关教育研究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现状;策略
新课改理念提出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并且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还秉持着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不够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锻炼,从而数学学习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1.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受重视
思维能力对学生终身的发展意义重大,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都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受限。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缺乏启发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教案,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知识讲授,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小学生自身思维能力较弱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同时他们缺乏模型意识,并且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数学之中的概念、定理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教师找不到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如果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锻炼,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新课改以后,问题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教学作用。教师利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的探索,不断的开发智力,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春晚钟声即将敲响的画面“10,9,8,7,6,5.……”激发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新年钟声敲响是以什么为单位计时的吗?同学们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哪些可以用该单位记时的吗?”有的同学会很快发出秒来,并且说出一些能够用秒及时的事件,紧接着教师提问“一秒有多久?这样通过教师的层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不断的发散思维,去探索求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2.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新课改以后,思维导图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整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效的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因此,教师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例如,教师在开展某一数学章节的复习时,由于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不仅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提升,而且复习效果也不佳。这时教师就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把各个层级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点的关系有着深入的理解,然后发散思维,高效的完成复习。
3.开展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能够亲手操作,深切的体验知识,以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课本上有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教师就需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量角器去量一量,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质三角形去折一折或者拼一拼,他们最终都会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侠.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 2017(27).
[2]许光新,吴建亚,徐沥泉.儿童数学思维的复杂性及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 教师教育论坛.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