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宝健
广西省隆林县岩茶乡平班小学 533416
摘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旨在帮助小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都获得增强。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大幅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明显优于以往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出答案、讲解原理及公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能够让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开展策略
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建构过程中,充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力量,自主分析研究问题,与学生间合作交流,完善价值观念。教师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对新问题转化调整,找到解决策略。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策略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介质,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运用方法突破问题难点,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缺乏
学生兴趣缺乏集中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当中缺乏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大包大揽的教学模式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懒于思考,并日_习惯了依赖教师,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让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难以提升,一旦离开教师,学生的学习寸步难行另外,兴趣的缺乏会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中,师生的知识交互效率较低,无法获取有效的教学反馈
2、师生课堂地位错误
师生课堂地位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课堂用时.片比上,现阶段教学当中,学生参与的课堂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把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参与的课堂时间仅在同答环节和随堂练习两个环节当中。知识讲解这个环节,学生没有时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缺乏独立探索知识本质的过程,教师“大水漫灌”的授课形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受限,被动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强化
3、学生个体差异遭到忽视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对知识理解的思维能力不同,在学习当中最终的学习成果也会出现差异,教师忽略了“因材施教”,无差别教学会让不同能力层次中的学生都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最终会转变为能力提升缓慢的结果,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开展策略
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正确的教学理念是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以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为主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将知识和理念灌输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而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融人教学,让数学变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升与毫升”时,就可提前准备好一些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如“生活中哪些东西是以升或毫升作为计量单位的?”“什么东西的计量单位是升或毫升?”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去讨论答案,自己从旁辅助和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想要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依靠。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这节知识的重点内容就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简单的了解、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概念。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小组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如“标注出正方体的句个边,说出正方体是由儿个面组成?如何计算句个面的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句个面的面积是子什么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小组探究,确定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3、整理明确解决策略
数学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具有逻辑顺序,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列出数量关系式,找到每个关系式中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步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基础是理解题意,运用画线段和图形的手段,增加对问题的感知。学生在五、六年级应掌握每个题型的解决办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相互交流方法、分析困难点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彼此分析结果,自我反思。
例如,在解决例题:一个近似圆形的水塘,直径大约是100米,在水塘外修建宽5米的花坛,求花坛的面积。其中涉及的点是:圆环面积的求解公式。直接给学生公式,学生无法深刻记忆。此时,在黑板上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通过画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环的面积与大圆和小圆的面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将花坛面积画上阴影,阴影部分的面积转换为大圆面积一小圆面积,根据面积公式S=,得到圆环的面积==-,进而代人数字,求得花坛的面积=(552-502) =1648.5m2
4、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学生个体都能够在数学学习当中得到发展”,这句话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制订不同的提升目标,这里的分层教师一定要清楚是学生能力提升目标的差异,而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另外要注意隐蔽性,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从能力提升目标、课后作业两个方面去进行区分,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阶段性提升计划,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可以有目的地去提升能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影响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要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指导思想,并且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的个人能力能够在学习当中得到切实的提升和强化。
参考文献:
[1]陈聚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8,(9):193.
[2]邓洁彬.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8,(3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