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才
广西省百色市隆林县岩茶乡弄金小学 533416
摘要: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只要是考试,往往都存在着一个标准答案,为了高分,教师、学生都在努力的追求着这唯一的答案。在数学这种以解决问题为主体的学科中,只有着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在获得这一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还是有着“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方法。而在现代所推崇的素质教育中,与应试教育最为核心的区别便是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是教育所重视的。在素质教育中,十分鼓励多元化教学,促进学生从小建立起多样化、创新性思维的意识。于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样让学生逐渐形成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样解决问题;教学测了
数学是小学基础学科,也是必修学科,基于学科特点,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数学学科内容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地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此外,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形式不利于学生们创造性思维
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单一的教学思想限制了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这种思维模式的关键时期,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未来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帮助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
2、教师在授课中理念过于单一
“在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之间也会有不同的看待问题角度,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的授课理念是单一的,对问题的看法并不适合所有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做法达不到提高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发和引导,对学生进行思考方式上的讲解,重视学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重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待结果不刻意关注,只要过程是对的,那么结果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多样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解题兴趣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设置问题情境。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设置情境,学生会在情境的感知下,深入剖析具体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解题效能。同时,问题情境能够让解题过程充满活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的整体参与度。
例如,在设置“百分数”相关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环境中发掘问题资源,并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分析问题。如有这样一问题:“桶里装有80千克油,用去了60%,请问用去了多少千克油?”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与动画的展示,帮助学生分析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明确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而准确梳理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2、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影响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有着深远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方法
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寻求多种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0.8+2.3)x4,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多种计算方法。如有的学生先计算0.8+2.3=3.1,然后3.1 x 4=12.4,得出答案;有的学生可以把括号拆开,0.8x4+2.3x4进行计算,结果也是12.4;有的学生利用几何图形将算式转化为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其中两个长方形的长度都为4厘米,宽度分别为0.8厘米和2.3厘米,这种将计算题几何形象化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画图训练,多样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对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具有重大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画图训练,使学生形成画图习惯,在画图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画图策略用在数学审题中效果最为明显,它可以帮助学生在画图中分析数学问题,使解题过程简化。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个长方形长和宽比为7: 4,如果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4米,宽增加2米,变成一个正方形。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可以利用已知条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及长、宽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画出草图(如图1),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现在正方形的边长其实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变化后的长度。假设原来长方形的长x米,那么原来的宽就是

米,转换成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即

。正方形边长均相等,因此

成立;解方程求得x=14,那么长为14,宽为

,长方形面积为14×8=112米。通过这样组织学生画图,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待问题,获得更加清晰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既方便了教师教学,又能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效率,是构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图一
三、结语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都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入门级阶段,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关乎未来的数学学习情况。相关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总结经验,与学生共同进步,找准学生与自己的位置,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宏梅.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刍议[J].魅力中国,2018,(51):177.
[2]梁爱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探讨[J].数码设计(下),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