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杨丽琼
[导读] 自主学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能力,是促使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杨丽琼
        阳谷县定水镇小学五杨校区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能力,是促使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会学习,懂得学习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未来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十分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从原本的不主动学、不擅长学转化为愿意学、能学会,进而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前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可知,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当下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而想要实现这一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必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懂得学习、愿意学习、并学会学习,进而才能掌握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积极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办法,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并对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本文将重点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行为活动,拥有意愿非常重要,如果学习变成了一种强制性行为,那么将毫无意义可言。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起学生学习的意愿是关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发的想要投入学习之中,才有可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愿,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笔者总结了如下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将引领他们一切行为,对一件事物十分感兴趣的情况下,他们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自主性和积极心。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学趣,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创设出合理的情境,能够非常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如在教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时,图形变化的知识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当的抽象,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容易对该知识内容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在开始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情境,接着在开展教学,这样会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首先,教师以话题引入新课:为学生出示五星红旗的图片,大家肯定都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在生活中很多场景都有它的存在,那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国旗上图形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能够有效的唤起学生的生活认知,积极的参与到话题之中,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然后,教师为学生出示一系列轴对称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和国旗上的五角星有什么共同之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知,促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总结出对称的特点,完成小学数学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哪些图形是具有对称特点的,这样无形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该教学环节都密切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对对称图形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体会和认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习惯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情感和方法才是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自主学习也会逐渐变成一种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时,笔者是围绕叠罗汉这个体育活动开始的,在开始知识内容之前为学生介绍了叠罗汉,让学生通过这个体育项目认识到:能够真正的完成叠罗汉的运动,期间运动员不仅要非常刻苦的训练,可能还会受很多的伤,所以学习也不是一早一夕的,想要学好是需要坚持的,以此到达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叠罗汉的视频,在看完视频后学生都兴致勃勃的,这位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叠罗汉最下面一层是多少人,第二层是多少人,以此类推,并让学生分析最下面一层人数是那一层的倍数,以此引入倍数相关的内容,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除此之外,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和指导,如检查学生打草稿的情况、上课做笔记的情况等等。看到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和见解,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技巧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开展适应的教学,促使学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
        想要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自己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辅助者,所以教学一定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发现,并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巧,以此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完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青岛版小学五年级“随处可见的形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实践和空间,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草稿纸或者白纸制作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存在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对它们的各个面、顶点、棱进行观察,如:文具盒、粉笔盒、橡皮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想象,针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将做好的长方体表面积图上颜色,并将其展开进行观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多长方体的表面积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直观法或者想象能力来解决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想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机会,慢慢的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学生就会得到从原来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杜婉婉.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2):63.
[2]张丽霞.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 华夏教师,2019(20):9-10.
[3]赖丽华.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J]. 华夏教师,2016(12):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