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赵红伟
[导读] 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数学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信心的提升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赵红伟
        延寿县新华实验小学 黑龙江 延寿150700

        【摘要】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数学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信心的提升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小学数学学困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困难之处,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转化,落实相关转化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顺利,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基于此,下文重点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有效途径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往往采取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征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由此导致教学成效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出现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学学困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迟迟上不去,严重限制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和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惧怕的心理。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切实落实转化教育,使相关的转化途径得到切实落实,这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具体的转化途径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做好针对性的教学示范
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核心知识和应用方法等等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旧知识来迎接和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连贯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明确示范把握,直观的把握重难点,使学生的疑惑之处得到充分的解答,进而让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息和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教学过程,从而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在吸收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这样才能使学困生得到有效转化,在数学成绩方面有质的提升,从而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能够更有兴趣,为其学习成效的取得奠定基础。
        例如,针对除法的“除数”与“被除数”的基本概念,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示范,可告诉学生除号以前的是除数,除号以后的是被除数,让学生能够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这样才能针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领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示范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例如,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中,只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两个组别,给A组10颗糖,给B组12颗糖,然后再给A组12颗糖,再给B组10颗糖,让学生思考哪一组的糖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10+12=12+10,两个组的糖一样多,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引导示范,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加法交换律,然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对于基本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学会应用,这样可以使学困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的空间,对概念更直观形象的了解,提升其积极性,从而呈现出良好的学习效率。
二、在课堂中开展指导性的练习和训练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小学数学学困生往往对于某些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盲区或者误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基础数学知识教学之后,就需要趁热打铁,使学困生能够通过不断的巩固和练习,继续进一步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加实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

教师在进行训练和实践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得到明确的树立。
        在实际的练习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了解,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有的放矢,为其设计出相对应的习题和训练题目,这样才能使各项训练内容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以此为学困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在针对相关习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反馈。
        例如,在刚刚练习的时候,要首先把习题中的基础知识和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融合,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形式找出相对应的解题方法,然后做出答案。通过基础训练之后,再进一步升级练习的难度,把已知和未知的条件进行变换,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独立思考,激发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这种具备层次性的练习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困生能够真正意义上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过程中有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三、将家庭与学校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起课余时间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班级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困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后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巩固练习,这样能够使学困生得到更有效的转化,提升其数学学习的信心和数学成绩。教师应该积极促进家校联合共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后学习环境,更科学有效的利用起课余时间,将自己的不足慢慢的填补,同时再进行课前预习,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前进行了解,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确保学困生能够更积极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家长也要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定期向教师进行反馈,这样能够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发展程度,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例如,可以给家长和教师建立一个微信群,方便家长及时的反馈问题,或者如果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请教教师,然后再指导学生,也可以多举办家长会,为家长传授正确的指导孩子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出更加良好和谐的家校共育的环境。
四、对学困生的表现和进步及时进行鼓励
        以往教师都是热衷于表扬学习较好的学生,忽略了学困生的感受,由此导致学困生往往对于学习更是缺乏信心和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学困生的表现和进步进行及时有效的鼓励和表扬,对其进行充分的肯定,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被肯定的愉悦,从而更加奋发图强,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地投入到知识的探寻过程中来,从而在数学成绩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教师要正确认识激励对学困生的重要作用,在评价方面要要注意全面性、客观性、权威性。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看出,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数学学困生这样的群体,针对这样情况,教师就需要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此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数学有学习的兴趣,加强沟通和交流,着重做好基础知识、习题练习和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做好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此确保学困生能够得到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高丽.新课改下“人教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67.
[2]张开春.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设计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93.
[3]战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现代交际,2016(21):178.
[4]魏雪峰,崔光佐,徐连荣.基于认知过程分析的小学数学探究问题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8):101-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