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强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471100
摘要:在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科目之时,小学生会因为智力或者是非智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在接受知识的困难程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同。而如何开展分层教学,确保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掌握数学知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中造成小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的成因展开分析,并视为切入点,探寻更为高效的分层教学对策,促使每一位高年级小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
前言:在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科目的教学活动期间,想要实现每一位小学生都能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要先对学习水平出现差异的成因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够通过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实现高年级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改善。同时,也实现自身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水平差异的成因
(一)学生原因
学生步入小学阶段,其智力发展尚未完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学高年级数学科目学习的重要性,多数小学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枯燥、乏味、畏难等一系列的抵触情绪,造成其缺乏学习的意志,这是造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另外,如果高年级小学生在低年级时没有打好数学基础,自身并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学学习知识体系,将会导致其在学习数学知识期间,缺少数学思维、学习方法,久而久之,造成成绩的下降。
(二)教师原因
在以往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师主要应用说教式、应试化教学模式,主要为小学生讲解考试的内容,造成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能被动的记忆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如此,会造成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活跃思维的机会[1]。同时,小学生在课后需要面临繁重的数学作业,但是由于在课上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导致其难以消化并吸收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而造成学习水平差异的发生。
二、分层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划分高年级小学生层次
应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促使教师展开因材施教,针对于不同程度的高年级小学生,为其设立不同的学习难度,从而保障班级中的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通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班级中的小学生做出三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的小学生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第二层次的小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第三层次便是学困生。随后,为其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难度,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加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开展《小数乘法》一课的教学活动之时,针对于第一层次的小学生,对此部分的知识已有充分掌握,此时,教师可以让其与加、减法结合,展开混合运算的练习,或者是要求其帮助第三层次的同学,指导其解题的步骤与思路;针对于第二层次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多做习题,并且设立一个错题集,反复进行运算练习;针对于第三层次的小学生,教师应该要求其对数学知识的定义、概念充分熟记,并且多展开相关公式的练习,同时,鼓励第三层次的小学生多去向教师或者是第一层次的同学请教,寻求他人的帮助,达成提高数学成绩的目标。
(二)小组合作中融入分层教学
教师在开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之时,必须要对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尊重,因为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要远长于师生相处。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期间,可以在小组合作中融入分层教学,为小学生布置自主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需要包含不同层次的小学生,促使学习差的小学生能够得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帮助,达成取长补短、查漏补缺的目标,实现数学知识的共同掌握[2]。
例如:教师在开展《分数除法》一课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准备一道数学习题: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人数是本年级学生人数的,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全校的,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人数是全校的几分之几?如果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8人,那么全校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然后,要求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学习较差的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好的同学的帮助,进而了解解题的步骤:
六年级一班学生人数是全校的 ×=
全校人数为:48÷=48x18=864(人)
从而整个小组得出六年级一班的学生人数是全校的,全校学生人数一共为864人的答案。
如此,不同层次的小学生均能够掌握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真正作用。
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分析而言,小学高年级数学科目存在一定的难度性、逻辑性,而小学生受到非智力或者是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学习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小学生无法更准确的处理数学问题,也无法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致使数学学习成绩下降。此时,教师必须要对学习水平差异的成因做出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而全面改善每一位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实现自身教学质量、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茂德.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5):84-84.
[2]罗艳霞.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分层教学模式[J].当代家庭教育,2019(33):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