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姚兴祥
[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着眼于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倡导在课程实践当中遵循学生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学习规律,改革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给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带来活力和生机,从根本上保证数学教学水平。
         姚兴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乡中心小学校 61665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着眼于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倡导在课程实践当中遵循学生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学习规律,改革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给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带来活力和生机,从根本上保证数学教学水平。所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改革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探究,找到创新教学方法的最佳方案,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创新
引言
         数学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给想象力与创造力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具有不可言喻的现实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数学学习中,是现如今摆在小学数学教师眼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思路,采用开创造性的教学手段。
一、引入学案导学,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在创新数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学案导学方法具备很高的应用价值,也是一种极具创新价值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特别是预习活动拥有确切的方向和良好指导,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渐提出要求教师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综合起来的教学。数学这门科目源于生活,比其他科目更加适用于日常生活应用,反馈于生活。因此,任课教师需创新现有教学方法,可以逐渐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日常遇到的问题,让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产生兴趣并专注于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生活情景状况:学校将举办学生音乐会,老师让小明去购买一些物品作为最终获胜奖品。其中,自动铅笔的价格是5.5元,音乐盒子的价格是自动铅笔价格的8倍,竖笛价格是自动铅笔价格的20倍,老师要求小明买20个自动铅笔,10个音乐盒子和3个足球。同时,老师给了小明1000元。那么小明采购这些物品后,还能节余多少钱?这种生活情景容易被学生理解,他们会像小明一样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自己平日的计算问题。当然,学生在面临分数乘法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当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后,会产生十分积极的效应。
三、运用兴趣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知识不能很好地吸收,影响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进行授课。

比如,在讲解“星期天,小明和五个小朋友去动物园完,一张门票7元,请问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钱?”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5分钟,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或几个代表上台讲解,这样在讨论时就会减少说话或做小动作的现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不理解或者有困难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加以引导。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选六个学生上台扮演小明和五个小朋友,学生对于这种加有故事情节的教学方式会很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会一直更随着讲台上的六名同学,不仅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知道解题的思路,对于解题过程需要老师要在黑板上进行规范。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展示自己的勇气。
四、注重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技能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要求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小组合作当中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深入思考,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表现和发展平台。基于这样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把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入数学教学课堂,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小组划分,接下来为学生设置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找准合作的探究方向,并在小组研究当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思维碰撞和归纳总结当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案。
五、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由于年纪尚小,思维理解能力尚在不断发展之中,因而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生动的情境,以此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思考并进行实践验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些生活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实例,进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数学思维来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一课程时,学生常常会不理解测量棱长与计算面积的作用是什么。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真实的视频将问题呈现出来,如用制作鱼缸的真实影像资源,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面积的概念,通过增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来深化对抽象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结束语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让课堂氛围变得沉闷,达不到想要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态度,勇于创新教学模式,把新课改的思想落实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确保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做事的严谨性,从而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陈伦.浅析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20(05):153.
[2]赵培鸿.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的措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33.
[3]申美慧,刘雪纯.浅析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06):203-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