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经文保
[导读]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

        经文保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小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由于其现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对于一些基本数学理论的接受比较困难,这些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意义重大。本文注重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趣味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1.小学生的习动机。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小学阶段,主导的学习动机是:⑴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⑵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这表明小学生一般还不善于把学习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其学习动机往往是直接与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受兴趣的左右。
        2.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从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感兴趣。
        3.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二、新课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了解到新课标对于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⑴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新课标中要求体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基础性就是“三基性”,即数学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概念。⑵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的价值教育,即要重视数学应用功能的发挥,重视数学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作用的发挥。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三、小学趣味教学的方法
         趣味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学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是随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进步,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角色责任应当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天性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欢并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文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趣味教学。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新颖激趣的导入中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必须要做到新颖活泼,富有情趣。所谓新颖活泼,就是指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能总是老一套。

所谓富有情趣,就是指生动有趣,有幽默效果,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吸引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要吃十二分之九,孙悟空也要吃八分之六,沙僧只好拿四分之三的了。同学们说一说,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争议“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这三个分数哪个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完成“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创设了情境。
(二)动手操作实践,感悟新知
一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课堂上单凭教师讲,孩子们不感兴趣,还容易走神,课堂教学效果差。如果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做一做,在操作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数的分解和组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学具盒里的小棒、小圆片或者小三角摆一摆、分一分,学生们在课堂上十分投入。这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学生的积极投入,亲自动手实践,很快就掌握了6~10的分解和组成。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和物体》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分辨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我让孩子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相关物体,比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盒、药盒,还有用彩纸剪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比一比、摸一摸,具体感知这二者的区别。我还让孩子们用带来的立体物体摆一摆,用平面图形拼一拼,孩子们摆出了机器人、房子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法的教学原理是老师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及喜欢游戏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的数学游戏,从而实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游戏,以便于学生很快了解并参与到游戏中;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传递游戏规则,避免学生因误解游戏规则,导致学生游戏失败,致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瞎子猜物”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老师可以将该游戏应用于《图形》课程教学中,老师要在课前准备与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及圆形等相似的图案模型,如用纸折叠的三角板、四角板等,或者使用正方形、长方形及圆形塑料板,然后放进只有一个小孔(刚好够小学手放进)的纸盒里。让小学将手伸进去摸,但不让取出,最后问学生摸到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能够准确无误的答出正确答案,则让学生回到座位上;学生如果在回答上有些迟疑,老师可以适当提醒和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如果完全回答不上来个,则直接让学生将手中的图形模块拿出,并教学生认识图形,将“瞎子猜物”的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论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凡是适合的,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都应该引入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在玩中学,在学中记,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参考文献:
[1] 姜合新,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的趣味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2]张淑颖.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