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李振涛
[导读] 现当今,随着我国教育业的快速发展,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李振涛
        潍坊滨海中学 山东 潍坊 262737
        摘要:现当今,随着我国教育业的快速发展,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数学素养培养和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提升策略?
        引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把提升教学有效性作为重点内容。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最终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过于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由于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对教师心存畏惧,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想,师生间的互动也仅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课堂氛围十分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最后,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刀切”“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班级两极化愈发的严重,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提升策略?
        2.1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很多领域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中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升提供用有效保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可以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学时,多媒体是教师比较常使用的一种设备,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抽象性,所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转变成为一种比较简单的呈现方式。学生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地吸收这些知识,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高中数学可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动画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生动方式,将这些客观的知识直观呈现出来,促使高中数学的趣味性特征可以得到有发挥。比如“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们本身的空间感会比较差,所以在学习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难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将立体图形的旋转、展开等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们对图形的立体性也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2注重授课效益、锻炼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通过广大老师们的授课实践,目前高中数学课上,大部分同学存有着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就不会做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学授课实践的平稳开展。对于现状,老师们务必要在有限的课上授课实践中,加强授课的效率性,指引同学们主动思考,培养同学们的思考水平。

比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空间几何体》一课时,老师一再强调,要求同学们实行课前的预习。这次,大部分同学完成了老师留的课前作业,让老师非常满意。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早就已经接触过几何知识,但是因为受到自己本身思维水平的限制,很难掌握几何图形的特性和有关的公式换算,更不用说是几何问题了。所以,老师就可以运用现代信息设备搭建生活情境施行授课填充,同学们更有效地了解教材的基础知识,老师可以一边呈现多种多样的立体图形,一边要求同学们把立体图形按着一定的规则实行分类。这一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同学们很快就会完成了。接下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点,让同学们在熟悉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平稳展开下面的授课任务。老师可以展示圆柱、棱柱、多面体等实物与立体图形,指引同学们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探讨、分析和比较,最终总结出多边体的定义。同学们虽然在授课活动中耗费了很长的实践,但学生们都可以精准地总结出几何体的构造特性,最终顺利达成了学习工作。
        2.3积极有效开展师生对话,提升师生之间的默契与协作
        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学生的主导者,学生追随教师的思考思路,听从教师的学习方法,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学生并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要抛开自己所谓的教师的权威,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关系处理融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消除对教师恐惧,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迅速上升,学生会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教师再加以指引,让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维方法都得到提升,也能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2.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升整体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设计梯度式的教学计划和策略。教师在因材施教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析,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梯度式教学,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升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梯度式的课后作业。例如,教师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一些梯度式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简单基础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图形,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这个问题学生都可以解决,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紧接着,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已知有一条直线l:3a+b-6=0,和一个圆心为C的圆:a2+b2-2b-4=0。对直线l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如果相交,求出焦点坐标。该问题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结语
        高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利用方面。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们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发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学生们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高中阶段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数学素养提升也具有实质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双喜.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152
        [2]张明.新课标下关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9(24):181
        [3]樊照树.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