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云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城市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为当前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的城市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城市思想的发展继承,是对新时代城市问题的现实回应,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的城市建设思想坚持以目标性、协调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基本原则。新时代的城市建设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政府管理和人民主体相统一、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相统一、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的“四个相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 城市建设思想 逻辑进路 原则导向 实践要求
一、逻辑进路
在习近平的城市建设思想提出以前就有许多关于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立足于新的发展背景提出新思想是习近平城市化建设思想的创新之处。习近平的城市建设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城市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今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思想。
(一)理论逻辑
习近平的城市建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追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结合时代背景而形成的,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益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包含城市建设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对城市建设发表了重要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展开了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指出:“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最终要实现城乡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重视城市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城市管理思想、城乡发展思想等,如“城乡兼顾思想”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思想,对城市建设做出了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逻辑起点,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建设思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城市建设思想的发展是在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城市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以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而提出和不断发展的。
(二)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城市建设思想。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思想主要围绕城市管理和城乡关系展开,更加重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探索时期,城市思想更加丰富,其中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依托城市发展拉动乡村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我国的城市发展思想始终与乡村发展联系在一起,注重城乡融合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思想,指出我们要建成的城市是“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不断推动新时代城市化建设纵深发展。
(三)现实逻辑
城市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国内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认清当今城市化建设的环境,是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借鉴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丰富的城市建设思想,做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做出了安排,并吸取以前城市工作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丰富的城市建设思想,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既要重视城市的发展也要重视乡村的发展,要将二者统一起来,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坚持正确的城市发展思想,为当今城市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缓和社会主要矛盾。
二、原则导向
原则指引方向,原则稳固前进的步伐,社会建设的每一部分都要坚持正确而又清晰的原则,只有这样方能使建设的每一步都走的又好、又快、又稳。明确的原则能够为建设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只有以明确的原则为城市建设的导向,才能使城市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同向同行。
(一)目标性原则
目标指引前进的方向,明确的城市化建设目标能够为我国城市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目标,即要实现国土空间布局的合理利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出现了高度重视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进行城市建设,结合城市特色推进各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空间利用最大化。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乡村、城镇、大城市之间的同向发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发展,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连接大城市和乡村,缓和大城市的发展压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目标是要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实现城镇对城乡关系的缓和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城市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合理目标,应继续坚定不移的坚持发展。
(二)协调性原则
习近平关于城市建设的论述坚持协调性原则。第一,坚持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发展质量相协调。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城市发展将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用“青山”换“金山”。习近平针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强调了城市建设不能忽视生态环境,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相协调。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价值取向;其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要坚持城市共建共享的价值取向。第二,坚持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城镇建设,一方面乡村可以依托城镇发展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可以依靠城镇分担发展建设中的压力,实现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同向同行,逐渐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关系和谐发展。
(三)时代性原则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新的时代背景会为社会发展提出新问题、带来新挑战,正确分析时代背景,并结合其特殊性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当今发展处于新的国内外环境背景下,既面临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的城市建设思想结合具体实际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城市建设的理论,是符合时代背景的正确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今城市建设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许多“城市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今时代产生的“城市病”发表了重要论述。面对一些城市出现的只要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旨在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四)人文性原则
在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思想。在2015年的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新的城市治理观,即“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中的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只是在语言上提出“以人为本”,更是将“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城市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是“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三、实践要求
新时代加强新型城镇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城市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城市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当今时代问题做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回答。在新时代要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要认识到当今建设的实践要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相统一”,推进城市建设纵深发展。
(一)新时代城市建设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此时我国城市也实现了发展,但此时的城市建设以实现经济发展为中心内容,忽视了社会效益的发展。虽然在此后的城市发展中这种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况有所改善,但还是不够重视,导致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城市病”,如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经济效益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因此,一方面,城市建设注重经济效益是城市中各主体的共同需求;各企事业单位需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城市中的个人需要在城市中生存,因此就需要获得工资,以维持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注重经济效益是维护城市稳定的内在要求。
社会效益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求,只有将最终的发展落实在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的发展才能实现其自身的意义。第一,要重视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素质;第二,要重视城市生态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第三,要重视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应注意发展交通设施,缩短人们出行的时间。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要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新时代城市建设要坚持政府治理和人民主体相统一
政府和人民都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群体,政府在城市建设中要摆正自身定位,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而不是管理型政府,在政府的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因此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政府治理和人民主体相统一。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社会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需要出台城市治理政策并进行政策宣传。政策是保证城市化建设正常进行的正式规定,根据城市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台合乎城市发展进程的政策,能够为城市化发展引导前进方向,我国就根据实际实施了一些政策,如户籍管理政策、市民社会保障政策等;二是政府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面积大、建设范围广泛,存在一些非营利性项目,这些项目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集中资金加大对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城市设施,提升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要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城市发展的出发点是新时代人民的各项需求得不到满足,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进行各项社会建设,其中就包括城市建设;二是要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落脚点。城市发展的出发点是人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要将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作为城市建设的落脚点。
(三)新时代城市建设要坚持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相统一
我国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共同繁荣。但是当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为了实现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就要坚持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相统一。一方面,要坚持城市发展拉动乡村发展。当今城市发展应该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一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过程中,以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着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形态,对于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共生具有重大意义。
(四)新时代城市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
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发展的整体方向一致,就要坚持政府对城市发展进行统一规划, 城市建设要结合具体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建设。所以新时代城市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
一方面,城市建设要坚持政府统一规划。政府要对城市的发展做出符合发展实际的规划,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发展制订了发展步骤,指明了发展方向,是城市建设的总规划书,为城市建设提供蓝图,也为城市管理提供了依据。政府统一规划城市建设能够保证各个城市建设朝着一致的方向迈进,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要结合具体实际因地制宜。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东部地区存在的“城市病”问题应该从重视发展速度向重视发展质量转变;针对中部地区存在的缺少大城市的现象应该集中力量建设大型城市,进而发挥大城市对其他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针对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应该采取政策倾斜措施,支持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20-6-16(9).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新华日报,2020-10-30(1).
[7]王振坡,韩祁祺,王丽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09).
[8]荆蕙兰,史泽源.习近平关于城市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