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两课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李瑶
[导读]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

        李瑶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三、教学研究目标: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全体总结提高。
教师质疑----学生发问----共同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论证----总结提高----实际应用
四、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        
通过对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上:除了原有目标外,着眼与社会的需求,重点突出了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使学生在日后的活动中能积极和别人团结协作。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
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方面: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能力。主要教通过对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
45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
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境,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
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方面: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自主性。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确定本节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软件设计:
多媒体平台、透镜(焦距不同)、光屏、蜡烛、火柴及光具座若干组。        
六、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折射规律及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器材准备:光具座、蜡烛、光屏、透镜、火柴,刻度尺。
3、课件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成像flash;自制照相机。
七、课时安排:共计二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数据)
,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八、教学程序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第一课时
        





























5、焦距的测量方法;
6、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二、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凸透镜能否象平面镜一样成像                
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镜与字之间的距离,
并调节眼睛与透镜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
2.学生讨论并交流观察到现象。

        
三、教学过程:        
1.刚才同学们针对你们观察到的各种像,你们想了解一点什么呢?
[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1)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                                                                                
(2)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                                                        
(3)什么时候又成倒立放大的像?
2.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时,有什么规律,我们还需要介绍几个知识点:
(1)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2)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3)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也可用眼睛观察到)
(4)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设计实验]        
3.学生讨论、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1)        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2)本实验中得到各种不同像时的物距、像距分别与焦距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督促他们及时记下各种数据,给
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
[分析与讨论]:
5.同学们针对记录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先分小组讨论一会儿,小组间互相交流;
(2)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班级交流;
(3)教师进行小结成像的规律。
(4)如何来检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6.换另一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验证得出的规律与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符。
7.教师总结本节的情况并投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        
熟记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上节得出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回答问题
二、交流与合作        
教师提问:
1.同学们继续针对验证实验进行交流,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1)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2)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3)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距与焦距间有什么关系?
(5)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无变化;像的亮暗有无变化等。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用动画模拟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结论,并在模拟过程中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理解。
        3.利用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4.利用课件让学生练习,强化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和理解
        5.利用投影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下表。













三、板书设计:           4.3凸透镜成像规律
1.透镜成像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物距:u  像距:v
2.凸透镜成像规律:u>2f,  2f>v>f,  倒立缩小实像
                 2f>u>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u=f,            不成像
                 u        f,    v>u,    正立放大虚像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名校课堂》p54---55
五、教学体会和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2.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知识传授为辅。
3.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延伸,由课内辐射到课外。        
缺点之处在于:
1.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交流与评估重视不够。
2.教师对学生的课后探究情况没有进行及时地交流与评价,肯定学生的收获与体验。
今后的改进方面:积极开展学生探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