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吴琳
[导读] 在核心素养纲要的指导下,新时期的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吴琳
        广西来宾市第五中学 广西来宾 546100
        摘要:在核心素养纲要的指导下,新时期的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虽然道法教学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大,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高效课堂,学生就必须走进社会,观察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寻求知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同时对主要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从而构建情境教学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活情境;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法
                                                前 言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道法的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必定带来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必须遵循理论分析和实际研究作为分析依据,站在学生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习能力,积极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热情参与初中道德课堂,加深学生的法治意识,并确保学生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掌握学习技能和德育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情境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读书要活读书,而不是死读书;教书要教动的书,而不是静的书。”因此,采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弥补学生的学习盲点,带动想象力和增强逻辑思维判断。老师要求建设生活化场景,构建教学核心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另外,生活化情境可以作为教师教学实践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实际情况,抓住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从而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情境教学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合理筛选不同的教学场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有效地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为了让学生学到课堂知识,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发展自身道德意识,目前这是初中教师需要研究的方向。让学生走进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中宝贵的经验。如在商城购物发现假冒伪劣商品,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或者产品过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教师精心安排的一些生活场景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结合书本内容,创设出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学生轻松掌握课本知识,既展现了学生的表演技巧,也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处理能力。
        通过不断地进行模拟表演,学生可以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权益,不仅提高了学习水平,更是掌握了法律知识,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作为准则,约束自己。因此,教师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材,将课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情境,并通过教学方式供学生模拟,最终真正掌握和运用了法律知识。
        二、采用现代化手段融入教学实践
        初中学生对外界充满好奇,但只要是一个未知的新事物,初中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积极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强调学生的思维修养的形成,巩固学生的价值观,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保证教学形式更加新颖,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通过模拟形式,设定一系列的表演环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利用这种角色,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带入感,深化学生的思想,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避免出现问题。


        为了创造高效的课堂,体现生活化情境教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交流形式。根据有关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难点,这种方式是真实有效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组织小组参与合作,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模拟化的生活情境,最终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学习与讨论活动中,有效完成《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任务。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整个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将舞台给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律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优越性,并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表演和积极讨论。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让学生更加热爱《道德与法治》这门课。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迅速,多媒体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更好地体现了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与高中阶段的学生相比,初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实践经验较少,心理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可以更好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更加有效地探究学生的学习潜能,逐渐体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形式,让学生结合社会中的道德与法治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相关案例有充分的了解。在观察不同的社会问题时,学生可以围绕自身的发展需求,对道德法治产生深入的了解,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多媒体课件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实际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能直观感受到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在感知生活场景的过程中,保持对事物有着一个清晰的判断,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并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积极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质
        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必要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教学目标,为早期阶段的研究采取必要的相关策略。结合情境教学目标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发挥渗透作用,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逻辑思维带来更为直接的宏观认知。在德育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实现小组合作、小组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不断进行改善,不断提高自主能力,让情境教学更加高效。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谈论生活中的一些烦恼,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同学们知道彼此的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平等相处、互相帮助。结合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小组自由发表观点,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
        另外,《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复杂,想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化,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认真研究教学大纲, 积极整合教材内容,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让学生深刻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将法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争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教学成果的优势,把握学生的基础发展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车俊龙. 浅谈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 才智,2018(34):175.
        [2]张明哲. 生活情境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J]. 中国农村教育,2019(08):5.
        [3]苏晋裕. 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2019(05):48-49.
        
作者简介:吴琳,1976年3月,女,壮族,籍贯广西来宾,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