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查尔斯·W·艾略特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杜清龙
[导读] 查尔斯·W·艾略特于1869-190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

        杜清龙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摘要]查尔斯·W·艾略特于1869-190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他秉持一套民主政治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既要传授知识,同时兼顾研究,更要创造知识和探求真理。他的教育改革打破了美国高等教育模仿和依赖欧洲国家大学制度的瓶颈,驱动美国教育现代化,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有助于美国踏上强盛的道路。在查尔斯·W·艾略特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和思想中,不乏有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有着巨大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查尔斯·W·艾略特;高等教育改革;借鉴价值

        1869年,查尔斯·W·艾略特当选为哈佛大学的校长,他是第21任校长。年轻有为的他思想先进、极具创新力、改革意志坚定,在他长达40年的任期中,推行自由选修制度、归纳推理教学、废除传统的背诵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讲演、讨论、师生苏格拉底式谈话、采取学习等级评价制度。[ 张家勇.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4,105.]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新华网.(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2020.10.29.]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下,有望突破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有问题。研究论述哈佛大学一百多年前的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投身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就极具现实意义,期待从他的改革思想和措施中获得较多有巨大价值的、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有非常借鉴意义的启示。
一、查尔斯·W·艾略特教育改革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时代发展与个人成长经历
        查尔斯·W·艾略特生活在美国独立初期,此时的美国,整个国家社会体系不完善,社会秩序不稳定,教育笼罩在宗教和党派的斗争中。各地开办的学校都或多或少受着宗教的控制和影响,学校成为培养势力的政治工具;而这些学校很大程度上轻视自然科学而侧重人文学科,在教育实力和和科学实力的发展上有所阻碍。查尔斯·W·艾略特在很早就看透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思想和方向。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此时的美国还笼罩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哈佛大学最初名为哈佛学院,那时只是一所普通的地方性大学。在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中,它无论是体制还是模式都是仿照北美殖民地的宗主国英国的大学,这使其很难发展成为美国本土的高等教育本科院校。
        出生于哈佛世家的事实使他与哈佛有了“同命运、共呼吸”的“不解之缘”。查尔斯·W·艾略特本人是哈佛大学1853届毕业生。祖父(Samuel Eliot)曾出资在哈佛大学设立了希腊文的教授席位,父亲(Samuel Atkins Eliot)是哈佛大学前任财务长(Treasurer),堂兄(Samuel Eliot,1821-1898)是哈佛学监(Overseer)之一,哈佛大学诺顿教授(Andrews Norton)及蒂克纳教授(George Ticknor)(其人1825年在哈佛大学尝试选修课程改革)是他的姻亲,哈佛大学艺术史教授(Charles Eliot Norton,1827-1908)是他的表哥。他的第一次婚姻虽因妻子病逝而短暂结束,却使他成为哈佛大学基督道德(Christian ethics)教授皮博迪(Francis Greenwood Peabody,1847-1936)的姻亲(Brother-in-law),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堂弟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也曾在哈佛求学。这些与哈佛和哈佛教授的渊源毋庸置疑影响了他对哈佛各方面的理解。[ (美)亨利·詹姆斯著.朱建迅;赵倩;任晓伟;秦楠译.他缔造了哈佛:查尔斯·W.艾略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ii-iii(高黎;汪霞:代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艾略特,1849年毕业于波士顿拉丁学校,考入哈佛大学。他在大学里找到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从学院毕业的第二年给母亲的信中有这样的叙述:
        “亲爱的妈妈,我选择了一条既是科学家,又是教师的道路。”[ 北野秋男.Charles W. Eliotの学校制度改革論:その初期の思想を中心に[J].教育学雑誌第17号,1987,264.]
        (二)社会实践与教育经历
        青年时期的查尔斯·W·艾略特原本和我国当前很多大学生一样:讨厌,甚至是憎恶自己所学专业那些框定无法选择的一部分固定课程,例如1853届哈佛本科生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数学、修辞(作文、讲演、逻辑)、历史、化学、法语、自然历史、理性和道德哲学、物理、政治经济学、宪法、自然及显性宗教,在他的眼中那些课程是乏味无趣的。哈佛大学当时只可在大三、大四选择一门选修课,而多学的选修课将无法计入学分,虽然如此,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其对待学识的态度促使他自我鞭策(Self-instruction)[ 高黎;汪霞.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No.176,88.],在哈佛的学习经历,他深有感悟和体会:哈佛的本科教育缺乏“自发选择多样性”(“spontaneous diversity of choice”[ Harvard. History of the Presidency: Charles William Eliot[EB/OL]. https://www.harvard.edu/about-harvard/harvard-glance/history-presidency/charles-william-eliot.2020.10.31.])。这也成为了他日后改革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
        另外,化学教授库克(Josiah Parsons Cooke)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背诵的相关要求之外,还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实验过程并讲解,让查尔斯·W·艾略特获益匪浅,从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也成为查尔斯·W·艾略特重要教育理念。
        游历欧洲高等教育院校和机构的经历,开阔了他对于教学和教师学术的认识。1863年他首先到达巴黎,他认为法国的化学讲座比较初级,没有哈佛的深度,因而将目光主要投向法国初级到高级的各类科学和教育机构。参加各类公共讲座,阅读这些机构相关内容。[ 高黎;汪霞.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No.176,88.]欧洲的教育旅途让查尔斯·W·艾略特意识到大学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着手研究,这样的观念虽然不是他所创设的,但是,在经历哈佛大学改革之后,这样的学术风气渐渐被全美国的大学所效仿,并由此走向世界。
        (三)个人政治理想
        “美国年轻的科学事业面临着一片多么广阔的领域!”20岁生日当天,查尔斯·W·艾略特在信中宣布自己选择的职业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新建的学院到处涌现,政府对土地、水系、矿产的开发和工厂的兴建,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但为数极少的科学技术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所有这些需求!”他已经预见到这种局面,如今这种需求之大正在超出他的预期,他准备向年轻人传授如何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美)亨利·詹姆斯著.朱建迅;赵倩;任晓伟;秦楠译.他缔造了哈佛:查尔斯·W.艾略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138.]年轻的查尔斯·W·艾略特就曾想过要为国家的基础设施,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而做出努力,这些努力不是实际的捐赠也不是情感的关怀,而是在人才的培养上,从根本的科学技术上为国家培养人才。
        查尔斯·W·艾略特理想中的美国社会就是民族精神、爱国热情与民主法则三者相结合。[ 曹春平;张斌贤.查尔斯W.埃利奥特教育思想的演变(1869-1909)[J].大学教育科学,2014,No.145,90.]但是现实中,年轻的美国却似乎没有朝着查尔斯·W·艾略特的理想方向发展,从独立以来各地思想和政治斗争不断,南北战争以美利坚合众国击败美利坚联盟国结束,这一结果成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弥漫全美国的契机,与此同时唯一神论妄图通过宗教控制学校,从而达到控制人民思想的目的。而查尔斯·W·艾略特对于政治的思想起初是寄希望于学校培养出立足国家共同体来维护民主社会秩序的议政精英,但是在一系列的实践和认识冲突发展中,美国的社会并没有发展得更加稳定;相反,民主成为了贵族议政的噱头。他认识到,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要在本质上培养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民众的归属感和民众的主人意识,这需要从高等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剔除传统的宗教思维和贵族思想,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真正的民主意识、民族情怀和家、国、社会共同体观念。
二、查尔斯·W·艾略特哈佛大学教育改革的主张及实践
        查尔斯·W·艾略特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源于其学习和成长生活,同时也实践于学习和生活。他不仅着力于改革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制度、办学理念,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他的新式思想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也契合了支持改革的教师队伍,总体上有着顺应发展的先见之明。1869年10月19日,在一个寒冷的秋日下午,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听完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的就职演说后,给妻子写了一张字条:“我们哈佛似乎要迎来一个新时代,”他热情地写道,“我希望不再是老派的守旧。”[ Elizabeth Melia. Science, Values and Education: The Search for Cultural Unity at Harvard Under Charles W. Eliot, A. Lawrence Lowell and James B. Conant[D].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5,16.]查尔斯·W·艾略特主张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内容的改革,改革教育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大学的管理、运营的改革,宗派教育的改革。[ 北野秋男.Charles W. Eliotの学校制度改革論:その初期の思想を中心に[J].教育学雑誌第17号,1987,268.]
(一)自由选修以提高学生自我责任感
        查尔斯·W·艾略特在1869年的传统就职仪式上,发表了“不传统”的演讲,“19或20岁的年轻人应该知道他最喜欢什么,什么最适合他”(What he likes best and is most fit for),“校长不能将其意见强加于任何人。大学永远不能有独裁者(Dictator)。学习永远是共和性质的(Republican)”。[ 高黎;汪霞.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No.176,89.]可见,查尔斯·W·艾略特早在就职的那一刻就抱着改革的决心,从这些话里不难发现他主张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计划后来学习与自己的兴趣和合适自己的课程,然后在老师的辅导和引导下,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和技能。
        查尔斯·W·艾略特在1885年的一篇演讲稿中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于自由选修课的思想:
        如何把一所只有统一课程的大学变成一所没有任何规定课程的大学,这是一个越来越受到所有关心美国学习和教育的朋友们关注的问题。今晚我希望说服你,大学的文科和理科必须给学生三个方面:(1)自由选择的研究,(2)获胜的机会在单一学科或学术区别特殊方向的研究,(3)一个纪律明显强加于每个人养成自己的习惯的责任,指导自己的行为。[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Hub. CHARLES WILLIAM ELIOT, The Elective System, 1885[EB/OL]. https://higher-ed.org/resources/charles_eliot/.2020.11.01.]
        无论任何人在自由选修制度下,都能有所发展,对于那些学习有规划性,充满抱负的学生来说,自由选修制度能让他有更大的空间去创造自己,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创新性;而对于在学业上要求较低的同学来说,他可以摆脱相对较枯燥的、已经在高中学习过的古典人文学科课程,来认识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就有更多的选择,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学分毕业。
        将选择权从校长转移到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我责任意识,在大学里应该做适合自己的事,而非那些自己既讨厌又被逼无奈的事。这样的学习氛围是包罗万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方向,也都顺着自己的意愿和天赋。就如艾略特想的那样:
        第一,能够尊重学生的个别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
        第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把学生当作一个合格的人来对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人格陶冶。
        第三个理由是,一名教师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教授多个科目,随着教授技术的提高,这一科目的专业性和学科本身的结构将发生变化。[ 北野秋男.Charles W. Eliotの学校制度改革論:その初期の思想を中心に[J].教育学雑誌第17号,1987,268.]
(二)学术自由以促进教研合一
        相对于学生的自由选修制度,与之相匹配的就是需要广泛开设大学的课程。而教师则成为这一工作的主角,教师们了解学生的信息,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观察到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从而开展更加科学的课程设计,与之关联的将是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这一层面,查尔斯·W·艾略特在改革中极大地赋予教师自由的学术权利。哈佛大学的教师不再受到政府、宗教、学术权威等绝对的思想和言论自由限制,他们有权按照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来汇报展示自己的课堂,也有权自我“革命”来思考和实践创设更多的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更有权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展学术研究。魏丹副教授就在其硕士论文中写到:“艾略特指出:‘哈佛教授在他的领域内是主人。

他既可以采用一种纯粹的讲座方法,也可以要求学生翻译、背诵或回答问题。他既可以严格课堂纪律也可以放松课堂纪律。他既可以培养学生与社会广泛联系,也可以不讲课堂以外的任何东西。因为他的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和背景(宗教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所以他将自然而然地给予其他人自己享受的同样的自由。他可以竭力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独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魏丹.艾略特与哈佛大学改革[C].河南大学,2007,18-19.]哈佛大学在学术上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学术气氛愈渐浓烈。
(三)课程改革以探求学科创新
        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就基本构成了当时哈佛大学的专业学院体系,但是它们组织松散,教师队伍和专业课程完全不能满足发展中的社会:入门简单,毕业容易,课程单一,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医学院在1810年搬迁波士顿之后便几乎与哈佛大学失去联系。就松散无专业性的学院设置,查尔斯·W·艾略特通过聘请一流的法学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高法学院入学门槛,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科学设置课程。到后来法学院入学要求具有学士学位,法学院成为了哈佛大学著名的研究生院;对于医学院,投入定额经费,严格入学考试,每年需要通过书面考试,建设各类医学实验室,在1877年提供研究生教育;而于神学院,同样的规划课程,严格入学考试。
        查尔斯·W·艾略特任哈佛校长之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哈佛大学都重视古典语言和文学课程的学习。直到19世纪上半期为止,哈佛学院的入学考试科目始终为拉丁语和希腊语两种[ 张家勇.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4,18.]。这在当代的世界高等教育中是难以想象的,仅仅通过两门语言考试就有资格进入大学,并且在大学期间,往往还是以学习语言和文学为主。但是在当时的哈佛大学,古典语言和文学就是整个大学的核心,1868-1869年哈佛大学秋季学期课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就包括:希腊语、拉丁语、数学(应用数学、纯粹数学、高等数学)、法语、演说术、伦理学、基础教育、历史(法语讲授)、修辞学、德语、英语、哲学、意大利语、物理、古代史、西班牙语、自然史、逻辑与哲学、现代文学(讲座)、地质学(讲座)、解剖学(讲座)、宗教教育、动物学(讲座)、希伯来语(部分有意向学习的学生)、音乐(学习音乐并熟悉乐理的学生)[ (美)亨利·詹姆斯著.朱建迅;赵倩;任晓伟;秦楠译.他缔造了哈佛:查尔斯·W.艾略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571-580.],不难发现其漏洞:应用科学和应用技能的课程几乎没有。或许是基于当时美国来自西欧多各国家的殖民,语言的学习能极大沟通语言不同的各个州,有利促进国家的团结融合。但是国家的统一融合,不单单是会不同的语言就可以解决,需要的文化趋同和民主思想上的团结。
        如此僵化的课程体制,使哈佛大学失去了创新力,满足于过去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成就。查尔斯·W·艾略特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毅然选择改革课程制度,取消掉原有的按照固定班级安排课程的规定,将所有课程按次序排列,实行学生自由选修的制度。与此同时,大量增设新的课程,将它们作为学生的选择之一,极大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和本科教育的灵活性。到1886年,“选修课制度”在哈佛本科生学院真正的确立起来,任何学生只要修满18门课程,而且它们之间任何两门课程没有直接联系,且要求有1/4的课程成绩在C或C以上,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当时这18门课程可以从学校已扩充到153门课程和61门“半门课程”(half-course)体系中选择[ 魏丹.艾略特与哈佛大学改革[C].河南大学,2007,28.]。
        查尔斯·W·艾略特就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改革,增设生物学、工程学、建筑学、法学、政治学、机械学、电学等类目的多项课程,由此填补了哈佛大学在“理工科”课程方面的缺陷,这一系列的改革有力地推动着哈佛大学的文、理学科体系走向成熟和多元化,课程改革所设立的新兴课程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具备实用技能,维护社会民主、敢于开拓创新的人才,对于哈佛大学来说,极大地增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提高素养以保证学术专业
        艾略特指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他坚信,在所有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他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和学术热情的喷放者,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尤其是高水平而且格尽职守的教授不仅会推动大学的进步,而且是推动人类知识和学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郭健.艾略特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39.]
        在查尔斯·W·艾略特的思想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兼顾研究,更应该创造知识和探求真理。这样,就需要一支专业素养极其高的教师队伍。于是,查尔斯·W·艾略特愿意重金聘请最优秀的专业老师到大学任教,同时,投入资金改善教学设施、扩建图书馆、建设实验室和设立学术基金;另外,在教师的待遇上,他愿意提高,想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来讲授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证明,他成功了,最终哈佛大学成为了各界优秀学者的汇聚地。
        除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壮大,查尔斯·W·艾略特还在学生方面做出努力,给予学生以专业化和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寄希望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就如上文所述,查尔斯·W·艾略特希望哈佛大学的学生在试验实践中探求知识。为此,艾略特几乎立即扩大了哈佛的招生政策。首先,物理被添加为录取选项;然后强制实施科学入学要求。1886年,一项关于实验室工作的新政策开始实施。完成了特定的高中化学或物理实验的学生将有权获得入学学分和高级成绩。艾略特让库克准备了一份批准的化学实验清单。库克的83项实验被称为小册子。这些实验是重要的,强调定量分析和理论化学。在物理学方面,艾略特让埃德温·霍尔准备了一份类似的40个实验。[ Keith Sheppard; Gail Horowitz. From Justus von Liebig to Charles W. Eliot: The Establishment of Laboratory Work in U.S.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J]. Chemistry for Everyone(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Vol.83 No.4 April 2006,568.]这一系列措施极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形式,而且在这些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我掌控知识,加之优秀教师的简单辅导,学生的创新的积极性和学术修养就在此中被无形提高了。
三、查尔斯·W·艾略特哈佛大学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启示
        据QS(Quacquarelli Symonds)近四年数据,哈佛大学都处于前三的位置,其学术声誉评分为100[ the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EB/OL]. https://www.qschina.c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0.11.01.],哈佛大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成功让哈佛大学转型为美国历史上的现代大学,也引领着美国高等教育走向繁荣,成为世界一流。这一切不能完全归功于查尔斯·W·艾略特,但是他却起着不言而喻和不可或缺的巨大推动作用。现观我国高等教育,成绩固然卓越,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的学术自由性和创新性往往受到教师人格、学校经济、管理制度等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备受打击;一些高等院校领导者因循守旧,不能用自己的职权来改革教育,发展学术和教学与研究;另外一部分人存在一定的“超标”的文化崇拜而过度提倡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些问题都急需当前解决,那么,查尔斯·W·艾略特在高等教育方面有如此卓越的成就,我国应该吸收其精华并为我所用。
(一)维系敢于质疑与推陈出新的长远意识
        从组织学角度看,组织的权力配置不同,组织的行为后果也不同。也就是说,组织的权力构成影响其作为系统的活动,以及所发生的变革类型和所贯彻的价值观念。[ 魏丹.艾略特与哈佛大学改革[C].河南大学,2007,39.]一名校长无疑是一所大学最具魄力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这所大学的发展,我国近代的蔡元培,将自己游学德国的所感所获化为在办学上的主张,最终成就了北京大学,带领北京大学成为中国的近现代学术起点,让它成为世界知名高校。激进的查尔斯·W·艾略特,突破旧传统办学的理念,看准社会需求人才量大类多这一契机,同时站在美国未来发展民主的政治角度,推行课程改革、专业学院改革、全面推行自由选修制、开展研究生教育,最终让哈佛大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人才源地和学术天堂。
        所以说,一位校长的高瞻远瞩对于大学来说,将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对于今天的中国高等院校,校长这一职位更应该突出其特有的价值,在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着重培养适用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和创新型人才,更应敢于突破旧的无益体系,剔除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进步的课程、体制。
(二)保证教研合一与真正意义的学术自由
        大学是学术研究的摇篮,更是培养新式学术人才的地方,正如哈佛大学秉持的理念一样,在大学里,在学者们研究的这一领域里,是享有绝对的自由的,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学者在政治和生活上能享受同等的自由。在大学的学术中,没有自由的探讨就容易陷入传统学术中,而没有创新性,使得学术研究停滞不前。大学是社会的组织,它有责任和义务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输送创新的理念、实用性人才、与时俱进的科技。
        这具体又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教师方面,应该如哈佛大学那般,既要传授知识,同时兼顾研究,更要创造知识和探求真理。探求真理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教师们更有责任有义务基于我国国情开发新的课程和新的理念来培养忠于学术、服务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学生层面,要秉持“研习”的学习态度,在实践中探求知识,在学习中探讨真理,秉承自我与社会的责任意识,扩大知识面和学术领域,全面发展。
(三)保持自信包容与根植民族文化的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时刻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为我所用,使其成为推动和促进我国发展的良方。早在一百多年的中国,我国出现了大批的对外学习者,有如鲁迅、瞿秋白等人都曾出国学习东西方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观念,最终用于社会建设和学术发展,进而出现了根植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五四文学、革命文学等优秀的学术范围。
        对于当今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战略目标来说,“不忘初心”的文化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哈佛大学的查尔斯·W·艾略特改革,首先其立足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蓬勃的大背景,不违背美国的民主共和文化,积极借鉴英国、法国、德国高等教育,将其有利部分转化为哈佛大学的改革举措,最终取得成功。今天的中国高校,仍然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改革成功的例子,营造一种认识自我、取长补短的正确改革价值观。
四、结语
        我国虽然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科学技术已经逐渐走向世界前列、高等教育已完成普及化,全民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创新力不足、专业技能不够强大、学术研究不够顶尖,仍然是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基于当前我国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打造一个学术氛围饱满、自由、能动性强、创造性突出的大学教育环境。这需要着手一系列的改革和突破:课程结构与体系科学化,优化考试制度,培养全面发展型高级人才;优化专业学院体制,创设新型科技型专业;控制在学术领域的自由,大胆探讨和辩论;加大学术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增设实验室和扩大图书馆馆藏数量;引进优秀学者任教,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提高学术专业性。同时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敢于反省我国的高等教育,大胆批评不足之处,高等教育是来培养人才的,而不单单是教育人。有必要合理地摒弃传统大学绝对标准的“输入性”教育,即减少学校体制对学生和教师的硬性绝对规定;更优的选择是给予更多机会和支持来引导教师和学生“输出性”发展,也就是鼓励教师秉持创新驱动的理念,将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研习。同时,要在高等教育中贯穿服务民族、社会和国家的科学而实用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家勇.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4.
[2](美)亨利·詹姆斯著.朱建迅;赵倩;任晓伟;秦楠译.他缔造了哈佛:查尔斯·W.艾略特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0.
[3]郭健.艾略特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
[4]李朝阳.查里斯·W·艾略特和蔡元培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6,127-129.
[5]高黎;汪霞.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的本科教育思想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No.176.
[6]曹春平;张斌贤.查尔斯W.埃利奥特教育思想的演变(1869-1909)[J].大学教育科学,2014,No.145.
[7]魏丹.艾略特与哈佛大学改革[C].河南大学,2007.
[8]北野秋男.Charles W. Eliotの学校制度改革論:その初期の思想を中心に[J].教育学雑誌第17号,1987.
[9]原圭寛. Charles W. EliotとAbraham Flexnerのカレッジ?大学論:「何のための質保証か」を考えるために[C].日本教育学会第71回大会.名古屋大学.2012.8.
[10]Elizabeth Melia. Science, Values and Education: The Search for Cultural Unity at Harvard Under Charles W. Eliot, A. Lawrence Lowell and James B. Conant[D].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5,16.
[11]Keith Sheppard; Gail Horowitz. From Justus von Liebig to Charles W. Eliot: The Establishment of Laboratory Work in U.S.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J]. Chemistry for Everyone(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Vol.83 No.4 April 2006.
[12]新华网.(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29/c_1126674147.htm,2020.10.29.
[13]Harvard.History of the Presidency:Charles William Eliot [EB/OL]. https://www.harvard.edu/about-harvard/harvard-glance/history-presidency/charles-william-eliot.2020.10.31.
[14]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Hub.CHARLES WILLIAM ELIOT,The Elective System, 1885 [EB/OL]. https://higher-ed.org/resources/charles_eliot/.2020.11.01.
[15]the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EB/OL]. https://www.qschina.c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0.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