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会
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 657000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自主教学是如今的热门课题。下面对自主教学介绍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兴趣、放手教、自主学
1.自主教学的意义分析
自主教学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可以确保学生主人公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度决定了掌握知识的程度,对训练学生思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让学习内容与知识点相互联系,自主性学习是通过小组活动产生的,可使学生产生知识与思维的碰撞,可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是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体会集体的力量的强大,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猪八戒抵过一个诸葛亮的含义得到真正的体现。
2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法
2.1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方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给学生设计好课堂的学习任务,分步呈现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任务认知后,进行小组讨论,分配好小组讨论的时间,并设计加分环节,由于学生好胜心切,小组成员就会相互讨论得出小组结论。除此之外,还可设计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和相互纠错环节,打造良好的提问气氛。也可让学生和老师互相提问,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主体性体现为学生参与程度。参与程度体现每个学生参加整个课堂的学习,参与学习的引入,思考目标的确认,问题的讨论,解决方案的探索,例题的解答和剖析,练习的解答和讨论,以及改错,总结,反思,评价等。
2.2 打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要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老师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改变,如PPt的使用要以问题引入为主,层层深入。另外,可配合学案使用,学案可让学生更靠近学习内容,更方便进行讨论。此外,学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如开专题讲座,可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意义等知识。
2.3 观念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这样的教学模式弊端老师必须真正认识到,自主教学才能得到开展,所以自主教学路上最关键的是老师思想的转变。学生上课20分钟就开始走神,疲惫,如果不与学生互动,不让学生参与,学生不可能整堂课都集中精力。总的来说老师放手教,学生才能自主学。
2.4 把控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不同类型的学生,观察每个学生思想动向,全面把控课堂,要想达到此目的,老师引导和指导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学案等,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使学生不断探索,讨论,补充,纠错等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
3.自主教学实例
在工作期间我采用了获取任务,小组讨论,展示,补充、探讨、纠错,练习来达到自主教学的目的。以化学【必修一摩尔质量】为例。
任务一:首先通过下面表格让学生寻找1mol物质的质量与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关系
粒 子 符 号 每个粒子的质量 1mol粒子所含个数 1mol物质的质量 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C 1.993x10-23
6.02x1023
H2O 2.990x10-23 6.02x1023
OH- 2.824x10-23 6.02x1023
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计算,讲解,学生发现1mol物质的质量等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此时:老师提问有没有不一样的见解?
学生提出:质量的单位为g,相对分子质量(原子)单位为1
师生共同总结出:1mol任何原子(分子)的质量是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分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练习:1molO的质量是 1molCO2的质量是
任务二:能理解摩尔质量
阅读课本50-51页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摩尔质量?
小组学生通过讨论抢答,补充,纠错最后总结出摩尔质量。
练习:O的摩尔质量是 CO2的摩尔质量是
【问题二】1mol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由学生讨论,抢答,补充,纠错,最后得出结论:数值相同,单位不一样。
任务三: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质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一】求1mol水的质量?2molCO2的质量?nmolN2的质量?
【问题二】用M表示摩尔质量,n表示物质的量,m表示质量,请找出他们的关系?如何用公式表示?
全体学生小组讨论通过抢答,补充,纠错,最后得出结论。
最后:老师总结本堂课主要内容和易错点!
一堂轻松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我们能看到学生满脸的笑容,这就说明了一切。
4.总结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如何让老师教好书,学生学好知识已经成为教育者研究的热点,自主学习教学法很多学校都已经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呼吁“只有老师放手教,学生才能自主学”。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张天若. 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祖浩. 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启新,王云生. 走进课堂--高中化学(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