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 杨学情
[导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教授教材中的生物知识,
        杨学情
        山东省威海市新苑学校,264200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教授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生命的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分别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着手,令学生自主实践、思考后,对生命逐渐产生尊重、敬畏感,这就能够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教学
         引言: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生命教育逐渐渗透到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需要令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热爱生命。因此,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可以结合生命教育开展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从中汲取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提升思想水准。
         1.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1有助于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对于年轻的初中生而言,多数学生对生命的了解较少,这就需要借助生命教育的手段,在生物课堂上教育学生尊重每个生命,令其建立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从而能够提升思想水准。
        1.2有助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如果可以将生命教育带入初中生物课堂,与大部分教材内容进行融合,这会令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生物,并且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这会有助于开展课堂教学。
         2.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1在课堂中教授生命教育
        在教学教材内容的时候,可以融合生命教育,找寻适当的切入点,给学生灌输生命教育思想,并且可以延伸教材内容,令学生更为广泛地学习,这会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执教《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时,从教材内容来看,需要学生认识生物圈的范围,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的每个环节,都代表某一种生物的存在,如果肆意地剥夺某种生物存在的空间,会导致生物圈被破坏,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可以从此出发,在灌输教材知识的同时,培育生命教育观念。
        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展示目前已经在世界上灭绝的动物的图片,如渡渡鸟、小兔猼、旅鸽等,向学生讲述这些动物灭绝的原因,令其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导致原本的生物链发生了破坏,随后继续播放《大海呀故乡》、《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森林之歌》等歌曲,令学生猜测每首歌曲中体现的生态系统,在讨论过后,可以知晓分别代表海洋、草原、城市、湖泊生态系统,参照灭绝动物的举例,向学生提问说:“同学们,由于人类的出现,导致许多动物已经灭绝,这说明什么呢?多个生态系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令其产生质疑。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资料,思考河流和其他生态系统存在的必然联系,这会令其了解到河流蒸发的水分能够形成降雨,给森林生态系统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能够继续蒸发成水分,这会构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圈,此时教师可以说:“在这样的稳定的生物圈下,如果加入城市生态系统,在森林周边开垦田地,将河流中的水引入农田,再在农田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令学生之间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由于农田和河流中的水共同,喷洒的农药的杀虫剂必然会流入到河流中,会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进而会污染水中的生物,再通过捕鱼业打捞河流中的水产物,销售给城市居民或者当地农民食用,这会导致人的体质受到严重影响,这就说明河流、森林、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必然的联系,在城市生态系统加入后,会破坏正常、健康的生态循环。
        最后,回到课前提到的灭绝动物,令每名学生假设自己是世界环保协会的成员,如果要到某个国家宣传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思想,思考自己需要采取的措施,可以与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在该过程中,会令学生不断地讨论生命的价值,进而有利于树立尊重、敬爱生命的价值观。
        2.2在课外实践中体验生命教育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指引学生在课外时间中,自主地进行课外实验,令其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生命的真谛,感受生命强大的意志力,树立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复习课堂中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执教《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后,可以组织学生形成调查小队,每个小队自行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的区域,在课外时间中,共同收集某个区域中存在的生物类型,如柳树、飞虫、野草等,共同探讨这些生物彼此存在的关联,以及保护这些生物不受其他人为伤害的措施,将其总结为探究报告,交由教师进行审阅。
        再如,在执教《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后,可以令学生在家中养殖花朵、蒜苗等植物,观察这些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同时思考这些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令学生了解植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还可以令学生将一小块面包屑放在蚂蚁的周围,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动面包屑的场景,令学生了解蚂蚁能够搬动大于自己体积数倍的事物,这就可以体现出生命强大的意志力。
        因此,通过以上两种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令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课程是贯彻生命教育的绝佳选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渗透策略,令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内容联想到生命教育,充分地尊重每个生命,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国福.探析生命教育在生物课堂中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0(Z1):86-87.
        [2]杨鑫鑫.提升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4):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