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化教学,提升高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 吕晓银 陈婵
[导读]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决断力强的知识型人才

        吕晓银   陈婵
        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决断力强的知识型人才。在审视学校教育与现实人才诉求差异后,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为例,讲述情境化教学的应用类别以及提升生物核心素养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化   类别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133.91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决断力强的知识型人才。传统教育不重视知识的境脉使得学生不能灵活的将所习得应用于现实。在审视学校教育与现实人才诉求差异后,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情境学习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应用迁移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为例,讲述情境化教学的应用类别以及提升生物核心素养的作用。
1 情境化类别
1.1实验情境
        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实验的设计实施是加深知识理解、引发新问题、发现生命本质的基础。生物教学中,实验情境的设置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实验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完全遵循课本的要求也可以对课本相关实验延伸或者因时因地制宜改变。如:“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在课上完成后,可引导学生依据课本所提供的实验方法课下去测量生活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同一种植物的PH,从而建立土壤环境与植物体PH之间的联系。“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可以用小桶代替瓷盆,用改装过的加长牙签代替解剖针。“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既可以用黑白棋子代替彩色小球,也可以将此实验拓展延伸至假说的验证—测交实验。总之,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创设实验课,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从而增强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思考。
1.2 社会热点情境
        真实而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020年的新冠病毒改变许多人的命运,有人成为无症状感染者,有人成为重症患者,无论哪一种,都与患者所接触的病毒量和自身免疫力有关,在免疫调节教学中,以新冠病毒做为情境资料,激发学生对免疫调节知识的学习的兴趣,理解免疫调节在人体稳态维持的重要作用。
        以及2016年,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贺建奎等人在明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和医学伦理的情况下,仍以通过编辑人类胚胎CCR5基因可以生育免疫艾滋病的婴儿为名,将安全性、有效性未经严格验证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用于辅助生殖医疗,这种违反科学伦理道德与违法乱纪的事件,贺建奎等人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教学过程,通过这些反面事件的展示,引导讨论分析,进行法学渗透,在落实生命观念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伦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热点实例太多,只要我们结合学科特点,有效的利用社会热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即学以致用,这也体现了“学习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特点”。


1.3 日常生产生活情境
        结合学生日常见到听到的生产生活现象创设情境,让教学变得丰富而趣味,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热情。食物中糖类进入细胞的途径、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及症状、马拉松队员跑步时能量的供应都可以作为血糖调节专题的情境化资料;通过这些生活情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解释生命现象,体现学以致用教学目的。
2 情境化在提升生物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方面。教学中,可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做情境化资料,让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1 强化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理解物质与能量观,通过学习糖尿病、尿毒症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法理解稳态与平衡观,通过学习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观......生命现象是多样具体的,对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归纳总结提炼升华,最终获得各种生命观念。
2.2 提升科学思维
        拥有生命观念之后,就能用相关观念理解、解释生命现象。拥有了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含量稳定的观念,就可以解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发生原因。拥有了进化观就能解释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原因。以情境化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成为教学习惯,使科学思维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
2.3 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书籍和其他途径确认已有信息、设计实验方案、修正已有解释、收集分析解释数据、预测及与别人交流结果。做足课内实验,大力拓展课外实验,以实验为背景,通过亲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提升探究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可以亲眼看到亲手触摸的情境,是最好的教育素材。
2.4 担当社会责任
        教育教会了学生知识,发展了学生能力,但在发展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清楚怎样才是负责任的使用科学和技术。“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抗生素滥用”除了生物学科技的因素,还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有的甚至要考虑公共安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议题指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促进社会责任的形成和发展。从非典型肺炎到新冠肺炎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对的挑战,讨论可能的应对决策;以及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等真实情景中,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滥用对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底线的突破,唤起公民对伦理道德的坚守,对法律法规的敬畏,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总结与反思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时时处处以情境为载体,带领学生回归知识本源,欣赏生命之美,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生命运行的客观规律,构建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未来公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吴成军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本文为2019年贵阳市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教师资助项目《高中生物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