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施云
[导读] 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施云
        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4051
        摘要: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认知来源。这一论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的国情,凸显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
        
        一、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由来。
        首先,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来看,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次历史性和划时代的飞跃。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第二次是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中国历史开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历史变革,从中国革命、建设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在三次历史飞跃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研究这个问题对了解国史、国情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从建国之初的经济成分、比例来看,存在选择两条道路的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国家主要经济成分比例数据来看,1949-1952年,“国营经济从33.9%上升到50%,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231页。]。由此可见,1949年,私营经济的比重实际上是超过国营经济的比重的。仅从经济成分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走私有化道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可能性。然而,我们最终是选择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可见,对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道路实际上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必须做出选择。
        再次,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主线看道路选择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贯穿着一条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开始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第二项历史任务迈进。实现工业化,是完成第二项历史任务的必由之路。怎样实现工业化呢?在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个是英美式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二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确立制度、选择道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为了确立制度而确立制度;建国之初,我们可以借鉴的工业化道路有两条,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需要党和人民作出一个道路选择。
        第四,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认识角度看道路选择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角度来看,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也是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问和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这往往成为广大同学会产生疑问的问题。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四个自信”,首先就要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即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通过研究教材和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何薇:《关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第58-59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是能够起主动作用的,但是并不能任意地选择前进的道路,而只能在历史所已经准备下的现实条件的范围内进行某种选择。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学习,我认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国营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决定性力量。经过1949-1952年的三年的经济恢复,逐步确立了国营经济占主体的经济形式,国营经济的比重在1952年已经上升到了50%,而且重工业、金融和交通运输业在其中占绝大多数。国营经济也就是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实力担当,也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无力支撑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发展缓慢,力量薄弱。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厂手工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233页。
],规模大、技术设备比较先进的工业企业为数不多。由此可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能承担起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第三,个体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建国之初,党和国家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但个体的农业生产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不高。通过走合作互助的道路,可以更好的把个体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生产效率,解决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等问题,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这一点,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我们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遏制,这个是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现实条件。


        其次,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明白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从历史的逻辑角度来看,选择社会主义是顺应前两次选择的一个延续。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上,我们党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社会主义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从这点来看,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在领导革命胜利后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的可能性。“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除了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没有哪个政党或政治力量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问题(从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土地问题(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下解放出来)、民主和统一间题,(这个问题是同前两个问题直接联系着的,不解决前两个问题,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统一)”[ 胡绳:《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6页。]。“这个问题”指的就是选择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这点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领导力量。结合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作为新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再次,人民的拥护是社会主义道路能够走下去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看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既体现在政治领域,也体现在经济层面。然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能够继续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在中国屹立不倒?这是历史和人民给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新的命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出卷人,党是答卷人,而人民是阅卷人。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让人民满意呢?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让人欣喜的结论和事实,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
        奥秘何在?在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数据:从农村和土地分配来看:1949-1952年,通过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先后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的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224页。],“到1950年,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225页。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1957年,粮食增产从1.6392亿吨增至1.9505亿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237页。
]。通过向社会主义过渡,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
        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国家通过赎买的方式,实现了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这很显然是我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国家经济过程中的开创性的举措。通过这个方案,“资本家先后获得人民币32.5亿元,超过了其原来所有的24.1864亿元的资产总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243页。]”和平赎买的方式使绝大多数资产阶级选择愿意接受社会主义的改造。
        以上情况说明,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获得了实惠,因此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此外,从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来看,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成就的取得,源自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制度的保障。
        三、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首先,通过以上分析,我深刻的认识到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适应了新中国的国情,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民生问题,也促进了新中国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同时,一五计划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和人民的认可也证明了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党的领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四个自信”,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
        新中国成立之初,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党继续奋斗,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可见,无论是制度的确立还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这源自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我们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党领导全国人民的抗疫斗争,更加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贯而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体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体现了最广泛的民主。在前进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恰恰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体现在党的领导。
        在疫情面前,我们的党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对抗击疫情进行集中统一领导,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抗疫,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党和国家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医疗援助,也体现了新时代条件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大国外交格局。这无一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抗疫斗争,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疫情面前,党和国家向人民再次上交了一次满意的答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