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龙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30
摘 要:从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梳理和分析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建设新工科专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新工科;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
伴随着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直接与工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新成果跨界融合,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掌握新兴技术知识的人才,承担培养人才重任的众多高校,其专业设置纷纷寻求向新兴产业领域扩展。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一、“新工科”与新工科专业概述
“新工科”属于学科门类的范畴。教育部定义的新工科简单来说,涉及电子技术类、计算机类、网络与信息、新能源、功能材料等。新工科专业则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新工科建设承载的实现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的平台,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理念的具体途径,“新工科”和新工科专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影响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二、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现状
高职目前新工科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办学理念落后于产业发展,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当今中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本行业和本区域的新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敏感度不够,缺乏快速转型的理念。第二,新工科专业缺乏全面的系统规划和学校层面的制度、资金和人力支持,支撑力度不足。特别是承担新工科专业建设的二级学院,有建设新工科专业的积极性,但是又不得不面对人财物等方面的困境。第三,新工科专业建设在“政校企”和“行校企”双三元办学模式上创新不足。多数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校企合作中仍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高职院校在具体行动上仍恪守固定模式,或者找不到突破的“法门”,工作难推进。第四,新工科专业建设在教学硬件升级、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转变等方面改革力度不足。第五,高职的新工科专业师资力量储备不足。新工科专业的教学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不断探索的专业化复合型教师。第六,新工科专业建设中科学而系统的评价体系构建不足。
三、高职新工科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新工科专业设置须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
新兴产业在全国发展迅猛,但是不同的区域和行业其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新工科专业的定位要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基于行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新工科专业建设要全面考量内涵发展,要紧紧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定位(愿景)和现状,深入挖掘专业特色,以笔者专业为例,经过细致的调研,最终确立了改造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增设工业机器人方向。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成为各国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制造2025》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已达到100万台以上,大概需要20万机器人应用相关人员。这就意味着,未来平均每年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
(二)新工科专业建设需要顶层制度的支撑和办学实践上的新突破
建设新工科专业要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层面的体制、机制和发展规划要明确新工科的发展地位,为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以笔者学校为例,学校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确立新工科的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精准建设新工科专业。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围绕广州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精准布局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建立服务区域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学院。调整、优化二级学院设置和专业布局,服务广州高端制造业和制造业高端,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学院新增招生计划主要用于新工科专业招生。从经费、设备、人员等方面优先支持新工科专业发展。
新工科专业建设要在“政行校企”合作上需求新突破,新兴产业的出现是个有利的契机,以笔者学校为例,联合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先进企业,成立了“试点二级学院”来助力本区域的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校企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三)新工科专业建设要综合考虑设备、课程和师资等具体问题
新工科专业刚刚兴起,配套教学仪器设备仍存空白。需要广泛寻求与专业教学设备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教学实训设备。以笔者学校为例,在建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时与教学实训设备企业联合开发适用的实训设备,效果良好。不仅企业开辟了新利润增长点,而且学校开发的实训设备,很好满足教学需要,实现了校企共赢。
新工科专业建设要全面审视课程体系的重构。新工科领域具有“跨界、融合、合作、共享”的特征,需要重构相应的课程体系与之对接。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在建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时,遵循“专业融合、循序渐进、逐步渗透”原则,在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逐步进行更新,从而达到新工科专业要求的知识目标、素养目标和能力目标。新工科课程体系中双创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工科专业建设要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培养。笔者学校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创造条件组织多批次的培训,保证新工科专业老师必须完成规定学时的工业机器人操作内容的新工科知识培训。
(四)新工科专业建设要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
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成效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估。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首先由新工科专业自行制定“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其次把专业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提交专业咨询委员会审查,专业咨询委员会是整个反馈评价机制中最重要的不可获缺少的一环。最后根据专业咨询委员会的反馈意见,专业再次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最终确认后还要公布和实施,评价结果必须反馈到专业层面,从而推动相关专业建设的改进,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持续改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17号文)[EB/OL].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26-35
作者简介:刘锦龙(1976-),男,广东广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为新工科、智能制造、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