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文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100101
摘要:本文以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为探讨主题,针对当前数学学科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落实与发展现状,分析计算教学的特点,提出融入教学游戏、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详细讲解数学原理、提高计算质量;运用简便算法、活化学生计算思维;丰富课堂实践、提升计算能力等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效性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科目,尽管其理论内容较复杂、概念定义具有抽象化的特点,但仍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其逐步形成抽象思考意识,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均衡成长。对于数学学科教学来说,计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身的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应对计算教学资源予以合理运用,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融入教学游戏、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复杂化、抽象化与有序化是计算的显著特点,其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还需具备应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于教师来说,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也是重点与难点所在,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水平也是重点研究课题,也是自身承担的主要任务。从现阶段小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例如解题效率不高、计算速度过慢,或是计算题错误率较高等,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已具有滞后性,难以满足数学学科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应注重授课策略的创新与优化,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学习热情[1]。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公式中运算符号与运算概念时,可以先向其讲解公式特征与对应的计算规律,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更加敏感。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实践能力,可以采取反复化与长期化的练习,这也是一种奠定计算能力基础的有效途径。但面对题海战术教学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大幅削弱,随之而来的还有疲惫感与厌倦感,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游戏适当融入到计算课堂的授课过程中,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字计算的敏感程度。如在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节开展计算教学时,可以组织接龙式的教学游戏,让一名学生按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形式出一道计算题,然后让下一名学生进行估算,得出结果,再由这名学生出题,另下一名学生进行解答,以此往复,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乘法估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也能实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游戏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具体的题目以清晰的思路快速解答出来。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对估算概念与技巧具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学生也可以在日后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予以准确的检验,强化观察与推理能力。
二、讲解数学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质量
在新课标教育改革中,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也对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规定,对于学科中的算理内容,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对运算的有序发展具备深刻把握,能够将学到的计算知识与技巧方法熟练快速地运用到计算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推动学生计算能力的稳步提升。由此可见,对于数学课程的计算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将算理内容的讲解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对计算的价值与意义具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2]。
例如,在《四则运算》一节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应启发学生观察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与加数相加得到总和,可以得知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是加法的定义。
而若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是减法的定义,那么根据一个已知的加法算式,可以快速地得到两个减法算式,这便是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计算关系。然后给出算式:814+1142=1956,让学生自行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即1956-814=1142、1956-1142=814.在接下来开展乘法、除法章节的计算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讲解四则运算的计算原则与转换关系,学生能够以已知的列式为基础,主动探索各部分间多元化的转换方法,清楚运算算理的基本含义,将加法、减法与乘法、除法等计算特点进行总结,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效,进一步提高基本运算的计算质量。
三、运用简便运算、活化学生计算思维
在计算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运用这种计算方式能够将问题结果简便快速地解答出来。但由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思维能力水平有限,相关的应用经验不足,因此在面对运算问题时,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想到简便算法的运用,这对其计算技巧与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运用简便运算法的引导,促使其将计算技巧灵活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3]。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题目:妈妈给小丽10元钱,她去书店买书花了5.45元,买了一只笔花了2.55元,那么她还剩多少元?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写出一个解题列式,即10-5.45-2.55,若依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学生可能会感觉难度较高,在计算10-5.45时,也会对小数部分的拿捏感到困难,那么教师便可以引导其计算小丽一共花了多少元,得出5.45+2.55=8,然后再用现有的钱减去花费的钱便可得到剩余的钱,即10-8=2.根据题意灵活运用简便算法不仅能够使得计算速度大幅提高,还能准确地得出计算结果,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运算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题目的难度适当增加,出示更多的简便运算例题。在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
四、丰富课堂实践、提升学生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解决能力是开展数学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使用的计算内容与练习素材过于单一、枯燥,只是让学生了解各种计算法则,与应用基本的计算技能,达不到强化实践能力的效果,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深化,从而逐步丧失了学习计算理论知识的兴趣与热情。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渗透与普及,教师应创新并改进固有的教学模式,以计算练习为核心,实现与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课堂实践,达到培养与强化学生计算水平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时,便可以引入分蛋糕的实际问题,营造一个具体化的教学情境,如将蛋糕平均分为六份,吃了两份,还剩多少份?学生可以得出:1-2/6=4/6,再提出将蛋糕平均分为八份,吃了两份,还剩几份?学生可以得出:1-2/8=6/8,那么这样的两个蛋糕哪一份剩的更多呢?要想两者的比较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真实地演示分蛋糕的过程,或是让学生自行动手制作卡片,感受分数加减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对分数性质与意义的理解,准确掌握分数计算的技巧与方法。
结束语: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数学运算会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应对计算相关的授课内容予以精心设计,充分学生的认知程度与学习基础,锻炼计算思维。
参考文献:
[1]黄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60-162.
[2]江卜金.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C]. 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122-124.
[3]付卓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教育革新,2019(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