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华
(南京市文枢初级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6)
【摘要】 教育在不断改革,教育的发展也在改革中不断深化,而对于教育而言,要想跟进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必须不断的更新自己。科技需要创新,农业需要创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的需求下,教育的创新更应走在前列,作为一名初中化学老师,如何适应这创新时代,如何在教育中寻找突破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的目标,在不断和学生的相处中,在一次一次的执教中,我对化学创新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感触。
【关键词】:实验技能 并进式实验教学 兴趣 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
并进式实验,要做好的思想租组织工作,要求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对并进式实验确实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也会出现问题。例如有些学生不同程度的“做实验好玩”的心理;少数学生不听就急于动手做造成实验失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商议声音过大,影响教师的指导或及时提示等。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要求学生要有好的纪律,否则无法进行。第一次并进式实验课前要讲,以后的实验课上仍然要强调并要求学生切实执行。教师要注意及时总结,表扬好的纠正差的,不断坚持就能使学生适应而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仪器、药品及教师要安排好。有的学校班多不够用,可以在教师上并进式实验课。建议把每组学生所用药品、仪器都放在一个专用塑料盘里,若邻桌两个学生一组,全班约需20多个盘。教师和实验员要做好充分准备,所用仪器药品课前按要求放好,上课前由学生拿到教师。如果有同一实验内容的连堂课,课间十分钟由学生取送到下个班级的教师中,实验证明并不困难。
上个班用过的试管或其他仪器,如果有条件一定要组织学生洗刷,以利于培养学生自己用过的自己整理的良好劳动品质。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在课间洗刷,一定要先准备够连堂用的或课间及时撤换。、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八单元铁的生锈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 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 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 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3、研讨释疑增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 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回顾氧气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基础上,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好,教者结合实际进行演示,让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一实验熄灭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强化创新能力
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 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功能, 它赋予了创新教育更宽广的外延,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如针对初中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我拟出以下内容的课外活动实验: 提纯含有沙子的氯化钠, 检验汽水、啤酒中是否溶有二氧化碳, 用废干电池锌片制备硫酸锌, 测定雨水的pH 并起草给当地环保部门的倡议书等。为了达到以上实验目的, 有的学生到社会上做调查研究, 有的到学校查阅资料或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 有的甚至到附近的科研机构去请教等。通过积极参与获取和占有资料, 通过和教师、同学共同讨论, 设计和制作出多种实验方案, 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从而训练了创造性思维,加强了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要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任重而道远。
创新教育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发展中的,我想一定的时期,对于创新的理念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做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的。所以想要适应初中教育的创新,作为老师我们自己必须拥有创新精神,不断更新,不断思索,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钱焕琦、刘云林 当代教育伦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