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黎林
[导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平睦镇良村小学 黎林  535315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健康人格;培养路径
        引言
        小学语文教师是教材知识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当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对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小学阶段逐渐完善自身人格。道德素养作为综合素养之首,其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么其在教育阶段所学知识将成为无本之木。近年来,语文、历史以及思想政治这3门学科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而“以德树人”是其改变的重要目标。
        一、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教学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平等的融洽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思维活跃,学习主观能动性更强,更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而如果是刻板的、压抑的课堂氛围,学生精神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思维受限,学习动力不足,同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较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通过有效互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与课堂主人公意识。最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因材施教,尤其是针对班级后进生,需要教师做到平等对待、特别关注,避免差别对待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帮助其构建积极心理,促进学习与心理的共同发展。
        二、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表达需求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父母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小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广泛,其自我意识觉醒呈现低龄化,对陪伴与沟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导致矛盾的产生且日趋尖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其自身表达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情绪释放的渠道,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矛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顺利走出心理阴霾,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表达平台。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口语交际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口语交际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就一些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满足学生表达沟通的心理需求。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包括你感受到的父母之爱是什么样的?你需要的父母之爱是什么样的?你想要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通过交流与沟通,为学生提供一个像父母表达爱,同时宣泄对父母不满情绪的渠道。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端倪,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良好道德品质,建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知识内容,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大幅度提升,对其思维也有着一定的约束。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对教材知识一味地进行讲解,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懒散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极为困难。所以,教师应先明确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发言,使其将心中的疑问以及思考表述出来,并及时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从而在建立师生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四、把握教学环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活动
        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性质,在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的落实,是语文课程性质的综合表现,而人文性寄托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运用是“立德树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充分运用在各个学科当中,不能一味地用语文学科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目标。例如,在语文课前准备预习环节,教师要在制订导学案的时候,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具有德育意义的问题设计在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道德角度去理解课文内容。
        结束语
        教师不仅要将丰富的文学知识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还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提升,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宋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125.
[2]杜春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64-165.
[3]黄勇.谈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1386-13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