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型课堂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皮春霞
[导读] 国家倡导核心素养,而初中数学处于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该如何在新时代走下去?这是一个难题

        皮春霞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碧石渡镇碧石中学
        摘要:国家倡导核心素养,而初中数学处于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该如何在新时代走下去?这是一个难题。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就是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诸位首要面对的。这篇文章包含从形势分析到具体措施等内容,希望可以起到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  探究型课堂  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一《意见》指导下,我们开始了对初中数学变革的探索。
        一、领会纲领,明确目标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它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意义深远,小到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改变、人生目标的实现、个人价值的达成,大到国家的自立自强、长治久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等等都有重大影响。只有明确了它的意义和影响,我们才能对这一核心素养抱有坚定的信心不动摇,才能对将这一核心素养落实于实践抱有充分的决心不动摇。它的基本原则为:一、坚持科学性;二、注重时代性;三、强化民族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具体分析不同学生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现代科技去为教学提供辅助,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创新精神而不是拘泥于课本,这就要求我们应把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反思过去,面向未来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新的纲领提出的背景下,在我们需要做出重大改变的需求下,过去的所有制度体系及内容方法并不都是需要淘汰的,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不是“开天辟地”,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经过讨论,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亟待改正的地方:一、只教其然,而不教其所以然。教学过程中,老师忽视学生的“为什么”的问题,一味地回答:“固定做法,背会就可以了。”看似实在追求学习上的高效,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渴望,会催生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扩充而变得单一而僵化。二、本末倒置,过分追求高级技巧和结论。一些老师将数学解题技巧和数学能力划等号,实际上是陷入了误区,既没有考虑客观情况,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讲解的容量等等,也没有遵循课标要求。

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以及自卑心理,容易掉进思维的怪圈而钻牛角尖,实在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三、制度严苛,考试和分数成为目的而非途径。对于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甚至学生而言,“以成绩论英雄”似乎成为了共识和常态,正如网络上一句调侃的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然而我们却忘记考试只不过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而已,分数也只不过是一个参考标准而已。如果将考试和成绩看作唯一衡量标准,那么长此以往便会加剧学生的焦虑情绪,也会过度追求考试技巧而非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四、数学史教育严重缺位。一些学生只知道勾股定理的运用,却不知道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数学家商高就已提出相关观点,公元三世纪三国时代的赵爽就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归根结底是老师教学的缺失,大家普遍认为学习数学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数学史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了解了数学史,学生们才能领会到前人的探索精神和钻研精神,才能学习到前人巧妙的数学思维和缜密的数学逻辑,也才能明白我国数学历史的悠久和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界的崇高地位和杰出贡献。
        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有以上认识做基础,我们才能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立足最高纲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讨论研究,最终对于如何实现自助探究型课堂这个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筹划:一、进行学生分组,每个组内优中低等生结构相同;二、在讲解某一知识点之前,老师们应学习相关数学史,了解前人是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而提出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并在正式学习前引导学生去发问,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三、课堂上留出充分时间展示小组探究成果并进行点评,随后介绍前代数学家的思考即数学史,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有和我们同样的困惑,我们来看看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四、把握好内容的难易水平,做到先易后难,难易交叉,既要注重思维的拔高,也要对基础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入的思考;五、布置课后作业要适度,作业在精不在多,只要达到巩固和复习的目的即可。作业布置分为共同作业和个性作业,共同作业以中低档题为主,个性作业依不同学生的情况而定。六、仅有课堂改观而其他方面依旧还是无法起到预期效果,尤其是考试制度,因此必须辅助以考试制度的变革,我们可以采取适当减少考试次数,协调考试难度等措施。
        四、总结
        自主探究型课堂的最终实现需要各方的努力配合,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完善,对于广大教教师群体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挑战,抓住机会,而不能逃避退却,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新时代教师职业的不尊重。
        参考文献:
[1]郑新丽.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24):79-82.
[2]南纪稳.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J].当代教师教育,2019,12(04):79-83.
[3] 林伟华.分析与启示:数学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4):6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