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谢凌平
[导读] 分析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溶血性贫血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


谢凌平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192)
 
摘 要: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溶血性贫血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2月-2020年5月期间入院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本次实验准入要求选出96例患者进入实验参与差异化护理干预活动,随机分组后确定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施护理后比较各小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参与护理活动之后的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Hb、Hct、RBC的指标水平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溶血性贫血患者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辅以健康教育以及其它临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有积极影响,因此建议合理使用健康护理与其它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临床护理;健康教育
   引 言: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功能失调,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贫、黄疸、脾肿大、网织红细胞增高等,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还没有有效根治该疾病的方法,药物治疗与维持还是主要的临床手段,但是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巨大的心理和生理痛苦对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以及全面的临床护理活动旨在减缓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痛苦。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2019年2月-2020年5月入住我院的溶血性贫血病患者进行筛选,得到96例可参与研究的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女性26例、男性22例,2-55岁,均值(10.62±6.95)岁;对照组:女性21例、男性27例,3-62岁,均值(11.32±9.05)岁,全部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特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记录患者贫血进展、皮肤及黏膜黄疸程度、记录24小时出入量等指标。遵医嘱交叉配型洗涤红细胞输血,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以及贫血症状改善程度,必要时候可以给予氧气吸入。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要注意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避免延误治疗。
   (2)生活护理:保持住院环境安静、舒适和清洁,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结合患者病情制定适当强度的活动规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3)用药观察与护理:溶血性贫血患者病程较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因此护理过程中要追踪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更改服药时间或者用量以及擅自停药。
   (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倾听患者主诉,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获得患者信赖,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利用成功案例帮助患者克服消极心理。
   (5)输血护理:掌握患者输血的类型、剂量、时间、速度和方法,患者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检测患者反应,尤其是初始阶段,要树立风险防控意识,观察患者尿液颜色、贫血改善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护理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岗位责任意识,在参与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护士,核实患者姓名、血型、交叉配型检测结果等一般资料,患者如果在输血过程中,血型不匹配则早期会出现酱油色血红蛋白尿、血压下降、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要立即停止输血,并向主治医生汇报情况。
   (6)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指导旨在全面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这利于患者树立正确疾病治疗和护理观念,对其依从性提高有积极影响。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和患者说明疾病发病因以及相关护理知识,针对饮食、用药以及生活护理措施展开说明,使患者树立自主护理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以减少并发症;指导患者掌握基本的自我观察方法,比如发现巩膜黄染和尿液颜色加深,可以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1];指导患者掌握服药方法,定期来院复查,依据贫血程度合理安排活动规划,高蛋白和维生素摄入以心悸、气短、过度疲劳症状消失为准。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患者禁止食用酸性食物与药物,预防溶血情况;有遗传史的溶血性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参与生物学指导,以优生为原则开展家庭生育活动,生育过程中重视疾病筛查,做到优生。建议参与遗传咨询、产前检查与诊断活动,降低疾病遗传几率 [2]。
   2结果
   参与护理活动之后的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Hb、Hct、RBC的指标水平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溶血性贫血病患者大部分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容易产生负面心理情绪,降低其依从性[3],最终对疾病治疗和护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开展健康教育与常规临床护理干预活动,旨在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给予患者更方面的护理干预,保证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选择我院86例随机抽取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参与对比护理活动,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融入常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联合临床干预措施,比较最终的护理结局。实验结果:参与护理活动之后的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Hb、Hct、RBC的指标水平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溶血性贫血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参考本次研究结果,尝试推广上述护理方法,希望本研究观点有临床参考、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荣香.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01(09):257,259
[2]杜娟,陈石兰,徐曼曼.1例蚕豆病并发重度溶血性贫血患儿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41(05):142-143.
[3]陈新莲.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0):218-2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